
一、战略合作框架:技术互补与资源整合
2025 年 2 月,东风汽车与小米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包括:
- 联合研发:聚焦电池技术、电动驱动系统、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核心领域,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例如,双方计划在碳化硅(SiC)电控系统、端到端智能驾驶大模型等方向实现突破。
- 生产制造:小米第三款车型 “昆仑”(增程式大型 SUV)预计由武汉东风汽车代工生产,或通过收购改造东风现有工厂实现产能扩张。这一合作将有效缓解小米汽车产能紧张的问题,同时提升东风在新能源领域的制造能力。
- 供应链协同:双方共同投资芯联动力科技(绍兴)有限公司,该公司专注于车规级碳化硅芯片及模组封装,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核心零部件支持。此外,小米通过其智造基金投资了多家汽车供应链企业,与东风的供应链体系形成互补。
二、产品落地:从 SU7 到 “昆仑” 的市场布局
- 小米 SU7 的市场表现:作为小米首款量产车型,SU7 在 2025 年一季度以 75,869 辆的销量成为中大型轿车市场冠军,远超奥迪 A6L、奔驰 E 级等传统豪华车型。其成功得益于小米的智能生态整合(如澎湃 OS 车机系统)和东风的制造经验。
- “昆仑” SUV 的战略意义:定位 15 万元级增程式车型,“昆仑” 将瞄准大众市场,计划通过东风的代工快速实现量产。该车型预计搭载 1.5T 增程器和纯电驱动组合,激光雷达等硬件配置,并支持高阶智能驾驶功能。
- 东风日产的技术对标:东风日产推出的 N7 纯电轿车(预售 16-18 万元)搭载 Momenta 端到端智驾大模型,在高速 NOA 刹停(130km/h)、鬼探头场景处理(60km/h 刹停)等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与小米 SU7 形成技术竞争与互补。
三、技术合作:智能化与电动化的深度融合
- 智能驾驶领域:
- 东风日产与 Momenta 合作开发的智驾大模型,通过 1000 万公里路测数据训练,实现 “场景理解 - 决策规划 - 控制执行” 的毫秒级闭环,其 N7 车型全系标配高阶智驾功能。
- 小米 SU7 Ultra 在纽博格林赛道创下 6 分 46 秒 874 的成绩,展现了其智能驾驶系统的性能优势,东风日产对此公开致敬,体现了行业内的良性互动。
- 电池与三电技术:双方在固态电池、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等方向展开研发,目标是提升续航里程并降低成本。例如,芯联动力的碳化硅技术可提高电驱系统效率,助力小米汽车实现更高性能。
四、供应链与资本合作:构建产业生态
- 芯联动力的投资:小米智造基金与东风旗下信之风基金共同增资芯联动力,后者专注于车规级碳化硅芯片及模组封装,为双方新能源汽车提供核心零部件支持。
- 供应链整合:小米通过投资华申瑞利(线控底盘)、追锋汽车(车载声学)等同驭汽车(智能底盘)等企业,构建了覆盖电驱、底盘、智能座舱的供应链体系,与东风的传统供应链形成协同。
- 海外市场布局:小米计划 2030 年前进军欧洲市场,而东风日产的 N7 车型也将通过日产全球渠道推向国际,双方可能在海外代工、渠道共享等方面展开合作。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 竞争与协同并存:尽管东风与小米在部分技术领域存在竞争(如智能驾驶),但双方更多是互补关系。例如,东风在传统制造和供应链管理上的优势,与小米的智能生态和品牌影响力形成合力。
- 市场风险: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小米需在保持性价比的同时提升品牌溢价,而东风则需加速智能化转型以应对传统燃油车市场萎缩。
- 政策与技术趋势: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如补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双方合作提供有利环境,而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技术的成熟将进一步深化合作。
总结
东风与小米的合作是传统车企与科技巨头跨界融合的典型案例,双方通过技术互补、资源整合和供应链协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快速突破。从小米 SU7 的市场成功到 “昆仑” SUV 的战略布局,再到智能驾驶和碳化硅技术的深度合作,这一合作不仅推动了双方的业务发展,也为整个行业的智能化与电动化转型提供了新范式。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市场扩张,东风与小米的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共同塑造全球汽车产业的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