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米 SU7 购车协议的核心内容及潜在风险,结合近期公开的争议案例与协议条款,以下从法律条款、用户争议焦点、行业对比及建议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小米 SU7 购车协议的核心条款与争议点
1. 订单有效期与延期政策的冲突
根据《小米汽车购买协议》第 12.2 条,订单有效期为自支付定金之日起 360 日,超期未支付尾款将视为违约,定金不予退还。但用户实际操作中出现矛盾:
- 案例:用户徐里里于 2024 年 5 月 20 日支付定金,2024 年底申请 360 天延期,但 2025 年 1 月即收到排产通知要求 7 日内支付尾款。小米解释称,延期政策需结合车辆排产周期执行,若用户未及时付款则触发违约条款。
- 争议焦点:协议未明确 “360 天有效期” 是从定金支付日起算还是延期生效日起算,导致用户认为延期期间应享有完整 360 天缓冲期,而小米主张按原订单时间计算。
2. 尾款支付的强制性与灵活性
协议第 14.3 条规定,用户自收到尾款支付通知之日起 7 个自然日内未支付,小米有权取消订单并没收定金。但以下情况引发争议:
- 案例:用户在锁单后选择延期排产,但小米在车辆未实际排产时即要求支付尾款。用户认为,根据购车流程图,尾款支付应在车辆排产后进行,小米单方面提前要求付款属于违约。
- 行业对比:传统车企(如比亚迪、蔚来)通常在车辆生产完成后通知付款,小米的 “锁单后任意时间可通知付款” 条款被指具有更强的单方面控制权。
3. 协议变更与用户权益
- 改配强制签约:用户参与 “璀璨杨红” 改配活动时,需签署新协议,其中新增 “小米有权在锁单后任意时间通知支付尾款” 条款。用户认为这属于单方面变更合同,侵犯消费者权益。
- 条款隐蔽性:关键条款(如 360 天有效期、7 日付款期限)未在订单页面显著提示,用户易忽略。
二、用户常见风险与维权难点
1. 定金退还的法律边界
- 法律依据:根据《民法典》第 587 条,收受定金一方违约需双倍返还,给付方违约无权要求返还。小米协议中明确 “用户原因导致违约,定金不退”,但用户若能证明小米存在欺诈或未履行告知义务(如未明确延期需提前付款),可能通过诉讼主张协议无效。
- 案例:用户因销售未说明贷款资质要求导致无法通过按揭,要求退还定金遭拒。法院可能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26 条,认定格式条款无效。
2. 车联网服务的后续成本
- 免费期限:协议约定车载网络服务免费一年,到期后需付费购买(19.9 元 / 月或 199 元 / 年)。基础功能(如导航、远程控车)仍可使用,但第三方应用、Wi-Fi 热点等需额外付费。
- 争议:用户认为免费期后收费标准过高,且协议未明确服务内容是否可能缩减。
3. 交付与排产的不确定性
- 产能压力:小米 SU7 累计订单超 32 万辆,交付周期长达 49 周。用户若选择延期,可能面临排产优先级下降,实际提车时间远超预期。
- 政策风险:地方购车补贴(如北京经开区 3500 元补贴)可能因交付延迟导致额度用尽,用户需自行承担损失。
三、购车建议与风险规避策略
1. 签约前的审慎核查
- 逐条确认条款:重点关注订单有效期计算方式、尾款支付触发条件、延期政策的具体适用场景,要求销售以书面形式明确口头承诺(如 “360 天延期无需提前付款”)。
- 保存证据链:对销售沟通记录、协议签署页面进行截图或公证,尤其注意条款变更的弹窗提示。
2. 付款与排产的风险控制
- 分期购车:若选择贷款,提前确认自身资质,避免因征信问题导致订单取消。协议中未明确分期失败的处理方式,建议补充约定。
- 排产跟踪:定期通过官方渠道(如小米汽车 APP)查询生产进度,对异常排产通知及时提出异议。
3. 争议解决的法律途径
- 协商优先:与小米客服或交付中心沟通时,要求出具书面解释,并同步录音。
- 行政投诉:向 12315 平台或市场监管部门反映协议条款不公平问题,参考案例:襄州区消保委曾支持用户主张口头承诺的效力。
- 司法诉讼:若涉及金额较大(如定金 5000 元以上),可委托律师提起诉讼,重点举证小米存在格式条款无效、未履行告知义务等情形。
四、行业启示与未来展望
小米 SU7 的协议争议暴露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共性问题:
- 条款透明度不足:复杂的排产规则、延期政策常隐藏在用户须知中,消费者难以全面理解。
- 产能与用户权益的平衡:车企在应对订单激增时,需在保障自身利益与维护用户体验间找到平衡点。
- 监管趋势:工信部已加强对智能驾驶宣传的规范,未来可能对购车协议中的关键条款(如付款期限、违约责任)提出更严格的披露要求。
建议消费者在签约前充分研究协议细节,必要时咨询法律专业人士,同时关注车企的政策动态,以最大限度保障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