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产与供应链布局
- 代工厂合作与产能支撑
重庆作为全国汽车产业高地,吸引了小米汽车通过代工厂模式参与生产。根据招聘信息显示,渝北区、巴南区和北碚区的赛益科技等企业正在为小米汽车工厂招聘操作工和技术员,岗位涉及整车制造、零部件加工等环节,薪资范围在 240-300 元 / 天,提供包吃住等福利。此外,合川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已进入小米供应链,生产电池箱体等关键部件,月产能达 3 万套,为小米汽车提供本地化配套支持。
- 生产技术与智能化升级
尽管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如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但重庆的合作工厂可能采用类似的先进技术,如 9100 吨压铸岛集群、72 合 1 一体化压铸工艺等,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例如,思灵机器人为小米汽车打造的柔性组装线,单位小时产量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30%,优化了汽车电子域控制器的生产流程。
二、销售与市场表现
- 线下渠道网络
小米汽车在重庆已建立起完善的销售和服务体系:
- 交付中心:渝北区西南汽贸城交付中心是小米汽车在重庆的首家且唯一综合服务中心,集销售、交付、售后于一体,开业首月销量突破 1000 台,累计接待用户超 5 万人次。
- 体验店与城市展厅:九龙坡区万象城汽车体验店、渝北区光环中心城市展厅等提供车型展示、试驾体验和数字化购车服务,其中万象城店开业首日吸引 300 + 客流,SU7 Ultra 上市 10 天锁单破百台。
- 区县覆盖:通过 38 个区县巡回外展和 B 端企业合作,拓展下沉市场,例如合川门店引入小鹏和零跑品牌,实现多品牌运营。
- 市场销量与用户认可
小米 SU7 在重庆市场表现强劲,2025 年 3 月以 591 辆的上牌量位列重庆中大型车销量榜首,远超长安启源 A07、比亚迪汉等竞品。其科技感设计、高性价比(起售价 21.59 万元)及小米生态联动(如手机车机互联)成为吸引本地消费者的关键因素。
三、政策与基础设施支持
- 新能源汽车政策红利
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便捷超充行动计划(2024—2025 年)》提出,到 2025 年底建成超充站 2000 座以上、超充桩 4000 个以上,覆盖中心城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重点场景。这为小米汽车用户提供了便捷的充电保障,例如南岸区的智能超充示范站支持 “一秒一公里” 的液冷超充技术,5 分钟可补充 250 公里续航。
- 金融与消费支持
重庆农商行作为小米汽车金融服务官方合作伙伴,提供信用卡分期和汽车租赁服务,截至 2024 年 6 月,通过该行购买小米汽车的客户已达 123 户,授信金额 1290.5 万元。此外,政府通过 “以旧换新” 等政策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进一步推动小米汽车在重庆的普及。
四、本地合作与生态拓展
- 与重庆百货的深度合作
小米汽车与重庆百货旗下商社汽贸联合运营的大坪店,通过 “日不落直播间” 24 小时直播、赛车模拟器比赛等创新营销手段,实现线上线下订单双增长。2024 年 2 月锁单 275 台,锁单达成率位列全国 TOP2。
- 充电网络整合
小米汽车与蔚来、小鹏等品牌合作,将 14000 多个蔚来充电桩接入小米充电地图,用户可通过小米汽车 App 实时查询并扫码充电,提升补能便利性。此外,重庆的 “渝易充” 平台整合全市 4600 余座充换电站,为小米用户提供 “一键找桩” 服务。
- 人才与研发储备
小米汽车在重庆招聘零售主管、店长等岗位,强化销售团队建设。同时,与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可能推动智能驾驶、车联网等技术的研发,但目前尚未有公开的研发中心落地信息。
五、未来展望
小米汽车在重庆的发展将继续依托本地产业优势和政策支持,进一步深化以下方向:
- 产能提升:随着合川零部件项目的扩产和代工厂的优化,小米汽车在重庆的供应链稳定性将增强。
- 渠道下沉:2025 年计划新增 33 家门店,覆盖保定、汕头等城市,重庆作为重点市场可能迎来更多体验店和服务网点。
- 充电生态:参与重庆 “光储充” 一体化试点,探索 V2G(车网互动)技术应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总体而言,小米汽车在重庆的布局已形成 “生产 - 销售 - 服务 - 政策” 的完整闭环,未来将与重庆的汽车产业生态深度融合,成为推动本地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