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技术原理与性能表现
- 动力系统深度优化
以小米 SU7 Ultra 为例,该模式依赖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综合功率 1548 马力)和自研的 HyperPower 电控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电池温度、电机转速等 32 项参数,系统可在 170 毫秒内完成动力分配调整,实现 0.95g 的瞬时加速度。实测数据显示,SU7 Ultra 在弹射模式下 0-100km/h 加速仅需 1.98 秒,0-400 米冲刺耗时 9.13 秒,尾速突破 253km/h,性能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 S 和特斯拉 Model S Plaid。
- 智能控制与安全冗余
为避免动力过载导致的失控风险,小米采用三重防护机制:
- 硬件层面:碳化硅电控模块和双向全油冷散热技术确保电机在高负荷下温度稳定在 65-75℃;
- 软件层面:AI 预判算法可提前 500 米根据导航数据调整悬架硬度,配合后轮 3.5 度主动转向提升弯道稳定性;
- 操作限制:车辆累计行驶里程未满 300 公里时,系统强制开启安全保护功能,禁用弹射模式并限制最高时速 140km/h。
二、操作逻辑与使用场景
- 激活条件与操作方式
用户需先通过 “车辆设置 - 驾驶偏好” 关闭安全保护功能,并完成《驾驶安全注意事项》学习及测试。在直线竞速模式下,同时踩下加速踏板和制动踏板即可触发弹射起步,此时动力系统将突破常规扭矩限制,释放全部 1548 马力。赛道模式中,切换至 “排位模式” 并按下方向盘红色 Boost 键,可实现持续 20 秒的超额扭矩输出。
- 适用场景与限制
- 封闭场地专用:官方明确禁止在公共道路使用弹射模式,建议在专业赛道或直线竞速场地体验。
- 环境要求:需在干燥、平坦路面操作,湿滑或结冰环境可能导致车轮打滑(小米 SU7 的智能控制系统可通过实时调整扭矩分配减少打滑风险)。
- 驾驶员资质:试驾者需持有 C 级及以上驾照且驾龄满两年,新手模式下无法启用该功能。
三、安全争议与用户反馈
- 事故案例与官方回应
2025 年 1 月宁波试驾事故中,网传涉事车辆使用弹射模式导致碰撞,但小米官方调查确认仅开启运动 + 和 Boost 模式,未启用弹射功能。这一事件凸显了公众对高性能功能滥用的担忧,也促使小米加强试驾安全管理,例如要求销售人员签署《驾驶安全承诺书》。
- 用户体验与耐久性
实测显示,连续 10 次弹射起步后电机性能无明显衰减,但赛道模式单次使用建议不超过 20 分钟,且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完整充放电循环以维护电池健康。普通用户日常驾驶中,该功能更多作为 “性能冗余” 存在,实际使用频率较低。
四、行业对比与技术创新
- 与传统燃油车的差异
燃油车弹射起步依赖离合器控制和发动机高转速憋压,易导致变速箱磨损;而小米 SU7 的电动弹射模式通过电机直接输出扭矩,避免机械部件损耗,同时支持更精准的动力分配。
- 竞品对标
- 特斯拉:Model S Plaid 的 “Cheetah Stance” 模式需预热电池,0-100km/h 加速 2.1 秒,但缺乏动态扭矩矢量控制;
- 保时捷:Taycan Turbo S 的 Launch Control 模式依赖机械限滑差速器,成本较高且响应速度较慢。
小米通过软件定义硬件的方式,以更低成本实现了超越传统超跑的加速性能。
五、总结与建议
小米汽车的弹射模式不仅是技术实力的展示,更代表了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性能车的颠覆。对于普通用户,建议将其视为 “赛道玩具”,在专业环境下谨慎体验;对于厂商而言,需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和功能限制,避免性能滥用引发事故。未来,随着电池技术和电控系统的进步,弹射模式有望在更多车型普及,但安全与合规仍将是核心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