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当前量产车型的电池技术
根据小米汽车官网及公开信息,SU7 全系车型(标准版、Pro 版、Max 版)均采用液态锂电池,具体配置如下:
- 标准版:搭载 73.6kWh 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商为比亚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随机混装。
- Pro 版:配备 94.3kWh 磷酸铁锂电池,仅采用宁德时代电芯。
- Max 版:搭载 101kWh 三元锂电池,同样由宁德时代提供。
这些电池均基于小米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通过电芯倒置设计、14 层物理防护和智能热管理系统,提升了安全性和能量密度(CLTC 续航最高 800 公里)。但从技术本质来看,其电解质仍为液态,属于传统锂离子电池范畴。
二、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展与规划
尽管当前车型未使用固态电池,小米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 技术路线与合作伙伴:
- 小米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麒麟 5.0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500Wh/kg,支持 800V 高压快充(12 分钟补能 500 公里),计划 2025 年 Q4 量产。
- 投资卫蓝新能源(中科院物理所固态电池产业化平台),布局硫化物固态电池技术,目标能量密度 400Wh/kg 以上,循环寿命超 2000 次。
- 自研专利储备:已申请固态电解质界面改性、超薄锂金属负极等核心专利 56 项,计划 2027 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
- 测试车型与量产计划:
- SU7 Pro+:作为固态电池测试车型,已完成冬季极寒测试(-30℃续航保持率 82%),电池容量 135kWh,CLTC 续航 1100 公里,预计 2025 年 Q3 交付。
- YU7:小米首款 SUV,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高配版将搭载固态电池,续航突破 1000 公里,支持 10 分钟快充 400 公里。
- SU7 Ultra:高性能版本,预售价 81.49 万元,搭载三电机动力系统和宁德时代麒麟 5.0 固态电池,CLTC 续航 630 公里,计划 2025 年 3 月交付(但实际交付时间可能延迟)。
- 行业对比与优势:
- 能量密度:小米固态电池(500Wh/kg)显著高于传统液态电池(250Wh/kg),接近丰田(400Wh/kg)和宁德时代神行电池(300Wh/kg)。
- 安全性:固态电解质不可燃,热失控风险降低 90%,通过针刺、挤压等极端测试(国标超 3 倍)。
- 低温性能:-20℃放电性能提升 20%,冬季续航衰减率优于液态电池。
三、固态电池的商业化挑战
尽管技术突破显著,小米固态电池的大规模应用仍面临以下挑战:
- 成本问题:当前固态电池成本是液态电池的 3-5 倍,主要受制于硫化物电解质制备工艺(成本是黄金的 3 倍)和锂金属负极的高损耗。
- 量产一致性:实验室良率约 82%,但大规模生产中需解决固固界面阻抗、超薄电解质膜制备等问题。
- 政策与市场:工信部 “史上最严电池令”(2026 年实施)要求电池 “不起火、不爆炸”,倒逼技术升级,但也可能延缓固态电池的市场化进程。
四、用户如何选择?
- 短期需求:若急需购车,可选择 SU7 Max(液态电池,续航 800 公里),后续通过换电升级固态电池。
- 长期关注:2025 年下半年重点关注 SU7 Pro + 和 YU7 的实车交付反馈,特别是固态电池的快充表现、寿命衰减和保修政策(预计首任车主终身质保)。
- 风险提示:固态电池尚未经过大规模市场验证,需警惕初期车型可能存在的界面稳定性问题(如低温内阻增加)和成本溢价。
总结
小米汽车目前尚未在量产车型中全面采用固态电池,但其技术布局已进入测试和预量产阶段。2025 年下半年,随着 SU7 Pro+、YU7 等车型的上市,小米将成为国内首批落地固态电池的车企之一。对于消费者而言,若追求前沿技术和长续航,可等待这些车型的交付;若更看重性价比和成熟度,当前的液态电池车型仍是更稳妥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