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车不安全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8 07:01:59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车不安全
关于小米汽车的安全性问题,需要结合具体事件、技术细节和行业背景进行客观分析。根据公开信息,小米汽车(如 SU7 系列)在部分场景下确实暴露出安全隐患,但同时也有第三方测试机构的权威认证作为支撑。以下是综合分析:

一、争议事件与技术短板


1. 高速爆燃事故与智驾系统局限性


  • 事件回顾:2025 年 3 月 29 日,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高速 NOA 智驾状态下发生碰撞后起火,导致 3 人死亡。事故暴露出以下问题:
    • 纯视觉方案的不足: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依赖摄像头的纯视觉方案在夜间或复杂路况下识别精度下降,最大探测距离仅 200 米,低于三目摄像头(300-350 米)或激光雷达(250-500 米)。
    • 接管时间不足:系统在碰撞前 1 秒发出 “注意障碍” 提示,驾驶员接管后仅 2-3 秒即发生碰撞,反应时间极短。
    • 电池安全争议:车辆碰撞后起火原因尚未明确,小米称 “非自燃,推测为猛烈撞击导致系统受损”,但家属质疑车门未自动解锁影响逃生。

  • 行业对比:类似问题在特斯拉 Autopilot、蔚来 NOP 等系统中也曾出现,反映出 L2 级辅助驾驶的共性风险。

2. 自动泊车系统故障与召回


  • 事件回顾:2024 年 11 月,小米 SU7 因软件策略问题导致自动泊车功能异常,超 70 辆车主反馈系统无法识别静态障碍物,引发多起碰撞事故。2025 年 1 月,小米召回 30931 辆 SU7 标准版,通过 OTA 升级修复问题。
  • 用户影响:部分车主对小米的软件稳定性和品控提出质疑,认为 “智能功能不可靠”。

3. 电池安全设计的争议


  • 电芯倒置技术:小米 SU7 采用电芯倒置设计,理论上可将热失控气体排向地面,但在高速爆燃事故中未能阻止火势蔓延,可能与碰撞剧烈程度有关。
  • 行业标准升级:工信部 2025 年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首次将 “不起火、不爆炸” 列为强制标准,但该标准 2026 年才实施,当前仍存在技术挑战。

二、安全性的积极证据


1. 第三方碰撞测试表现优异


  • C-NCAP 五星评价:小米 SU7 Max 版在 2025 年 3 月的 C-NCAP 测试中综合得分率 93.5%,乘员保护、行人保护、主动安全均超行业平均水平,尤其在 80km/h 追尾测试中获 “优秀” 评级。
  • 中保研测评结果:小米 SU7 在车内乘员、车外行人、车辆辅助三大安全指数中均获 “优秀 +” 评价,与理想 L6 等车型处于同一水平。

2. 极端工况下的安全验证


  • 坠崖事故案例:2024 年 12 月,一辆小米 SU7 Pro 坠崖后翻滚数圈,车顶变形但乘员舱框架完整,主驾驶门可正常开启,车主称 “安全性拯救生命”。
  • 赛道级电池技术:SU7 Ultra 搭载的宁德时代麒麟二代电池在纽北赛道连续两圈测试中,电池峰值温度低于 55℃,支持 16C 峰值放电倍率,技术参数领先行业。

三、行业共性与小米的应对措施


1. 智能驾驶的行业挑战


  • 技术路线分歧:小米 SU7 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而 Pro 版及以上配备激光雷达,反映出成本与性能的权衡。特斯拉、小鹏等品牌也在纯视觉与融合感知路线间调整。
  • 用户教育缺失:部分用户将 L2 级辅助驾驶误认为 “自动驾驶”,过度依赖系统,导致事故风险增加。

2. 小米的改进与争议


  • 技术迭代:小米计划通过 OTA 升级优化智驾系统,例如提升夜间识别能力、延长接管预警时间,并加强驾驶员状态监测。
  • 售后争议:部分车主反映小米在事故后沟通不足,如高速爆燃事故中未主动联系家属,引发信任危机。

四、消费者决策建议


1. 关注车型差异


  • 标准版与高配版:SU7 标准版因成本限制采用纯视觉方案,智驾功能较弱;Pro 版及以上配备激光雷达,安全冗余更高。
  • 电池版本:SU7 Ultra 的麒麟二代电池在极端工况下表现更优,而标准版电池在碰撞后起火风险需谨慎评估。

2. 理性看待安全风险


  • 主动安全功能: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如 NOA、AEB)在特定场景下能提升安全性,但需认识其局限性,避免过度依赖。
  • 被动安全基础:C-NCAP 和中保研的测试结果显示小米 SU7 车身结构可靠,可作为购车参考。

3. 长期观察与风险规避


  • 软件更新:关注小米通过 OTA 修复安全漏洞的速度与效果,例如自动泊车召回后的用户反馈。
  • 行业标准:2026 年实施的电池安全新规可能推动整体安全性提升,建议优先选择符合新规的车型。

总结


小米汽车的安全性呈现 “被动安全扎实、主动安全待提升” 的特点。其车身结构和碰撞测试表现优于部分竞品,但智能驾驶系统的成熟度、电池安全设计在极端场景下的可靠性仍需改进。消费者需根据自身需求权衡:若重视性价比和基础安全,SU7 是合理选择;若追求高阶智驾和极致安全,可考虑搭载激光雷达的高配版本或其他品牌。无论选择何种车型,保持对系统能力的清醒认知、遵守驾驶规范始终是安全的核心。
小米车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