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目前已上市的车型包括SU7 系列(轿车)和YU7(SUV),不同车型的高度参数因定位和配置差异有所不同。以下是各车型的详细高度信息及相关说明:
一、小米 SU7 系列(轿车)
1. 标准版 / Pro 版
- 高度:
- 2024 款:1455mm(如摘要 3、4、14、15 所示)。
- 2025 款:1455mm(如摘要 14、15 所示)。
- 配置说明:
标准版和 Pro 版为后驱或四驱车型,未配备空气悬架,车身高度固定。其高度在同级别中属于较低水平,例如对比极氪 001(1533mm)和蔚来 ET5(1499mm),SU7 的低重心设计有助于提升操控稳定性和续航能力。
2. Max 版
- 高度:1440mm(如摘要 2、4、15、20 所示)。
- 配置说明:
Max 版为四驱顶配车型,标配空气悬架,支持高度调节。根据摘要 9、10、29,其离地间隙可在 **114mm(最低)至 164mm(最高)** 之间调节,但车身整体高度仍为 1440mm(静态)。空气悬架主要影响离地间隙,而非车身高度。
3. Ultra 版(2025 款)
- 高度:1465mm(如摘要 5、6、22、23 所示)。
- 配置说明:
Ultra 版为高性能版本,车身尺寸加长至 5070mm,高度增加 15mm,可能与底盘调校、轮胎规格(265/35 R21)或选装配置(如碳纤维车顶)有关。
二、小米 YU7(SUV)
- 高度:1600mm(如摘要 8、16、19 所示)。
- 配置说明:
YU7 定位中大型 SUV,车身高度比 SU7 系列高约 150mm,搭配 210mm 的最小离地间隙(如摘要 25 所示),通过性显著提升。其接近角 16°、离去角 19°,适合轻度越野和复杂路况。
三、其他车型(未上市)
小米 MX11(轿跑 SUV)
- 高度推测:
据摘要 21、26、27,MX11 定位中大型轿跑 SUV,高度可能在1650-1700mm之间,略高于 YU7,以平衡运动造型和通过性。具体数据需等待官方发布。
四、高度差异的影响因素
- 空气悬架:
- Max 版和 Ultra 版的空气悬架可调节离地间隙,但车身高度仍以静态数据为准(如摘要 9、10、29)。
- 例如,Max 版在标准状态下离地间隙为 134mm,最低 114mm,最高 164mm,但车身高度仍为 1440mm。
- 轮胎规格:
- SU7 Ultra 版配备 265/35 R21 轮胎,胎壁较薄,可能略微降低车身高度;YU7 则使用更高扁平比的轮胎(如 245/55 R19),提升舒适性和通过性。
- 选装配置:
- 碳纤维车顶、扰流板等选装件可能影响车身高度(如摘要 7、12)。
五、总结与建议
- 轿车用户:
- 若追求低重心和运动性能,SU7 标准版 / Pro 版(1455mm)是更优选择。
- 若需要兼顾通过性和科技配置,Max 版(1440mm + 空气悬架)可提供灵活的离地间隙调节。
- SUV 用户:
- YU7(1600mm)适合家庭出行和轻度越野,210mm 的离地间隙可应对常见非铺装路面。
- 关注未上市车型:
- MX11(轿跑 SUV)预计将在高度和设计上进一步差异化,适合追求个性与通过性的用户。
建议通过小米汽车官网或线下门店查询具体车型的官方参数,并结合试驾体验确认高度是否符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