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产品矩阵与市场定位
2024 年 3 月 28 日,小米 SU7 系列正式上市,推出后驱标准长续航智驾版(21.59 万)、后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Pro 版(24.59 万)、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Max 版(29.99 万)三款车型,覆盖 20-30 万元主流新能源市场。10 月 29 日,针对高端市场推出 SU7 Ultra 量产版,标准版 52.99 万元,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零百加速 1.98 秒,定位 “赛道级性能轿车”。
二、销量与产能表现
- 销量数据:2024 年全年交付量达 13.5 万台,其中第四季度交付 6.97 万辆,环比增长 75.2%,显示出产能爬坡的显著成效。SU7 Ultra 在 10 月开启预定后,10 分钟订单突破 3680 台,2025 年 2 月上市后 2 小时大定破 1 万台,提前完成年销 1 万台目标。
- 产能提升:北京亦庄工厂二期投产,2024 年产能从月均 0.8 万辆提升至 1.14 万辆,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对应月均产能需达 2.9 万辆。
三、技术突破与生态整合
- 三电系统:SU7 全系搭载 871V 高压平台,支持 15 分钟补能 500 公里(CLTC 工况),电池采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Max 版)和弗迪刀片电池(标准版),能量密度分别达 255Wh/kg 和 180Wh/kg。
- 智能驾驶:自研 Xiaomi Pilot 系统,采用 BEV+Transformer 架构,支持城市 NOA 和高速领航辅助,激光雷达版车型配备禾赛 AT128 雷达,算力达 508TOPS。
- 生态协同:车机系统搭载澎湃 OS,支持手机、平板、智能家居五屏联动,标配小米生态链产品如车载冰箱、对讲机等,实现 “人车家全场景互联”。
四、市场竞争与行业影响
- 价格战应对:SU7 上市后,问界 M7、小鹏 G9 等竞品通过降价(如小鹏 G9 全系降 2 万)和配置升级(极氪 007 后驱增强版新增 AR-HUD)应对,行业平均毛利率压缩至 15% 以下。
- 品牌认知:小米凭借消费电子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吸引 3.96 亿 MIUI 用户中的潜在购车群体,2024 年 SU7 订单中 30 岁以下用户占比 42.7%,首次购车用户超 60%。
- 供应链布局:构建 “自研 + 生态链” 模式,核心供应商包括万向钱潮(底盘)、祥鑫科技(电池结构件)、宁德时代(电池)等,2024 年供应链企业订单同比增长超 50%。
五、财务与用户反馈
- 财务表现:2024 年汽车业务营收 328 亿元,毛利率 18.5%(高于特斯拉 17.9%),但净亏损 62 亿元,主要源于研发投入(全年 241 亿元)和工厂建设。
- 用户评价:车质网调查显示,车主对 SU7 的外观(52.4% 满意)、动力(59.2% 满意)和舒适性(55.3% 满意)认可度较高,但存在中控台塑料感(35% 抱怨)、后排空间小(28% 抱怨)和售后服务响应慢(35% 投诉)等问题。
六、2025 年战略展望
- 产能目标:北京工厂二期全面投产后,年产能将达 50 万辆,2025 年交付目标 35 万辆,较 2024 年增长 159%。
- 技术迭代:计划推出 800V 碳化硅电驱系统(效率提升 10%)、固态电池(能量密度 360Wh/kg)和城市 NOA 2.0(覆盖 200 城)。
- 国际拓展:SU7 Ultra 已在欧洲亮相,计划 2025 年进入德国、法国市场,同步建设海外超级充电站(600kW 液冷超充)。
小米汽车在 2024 年以 “高性价比 + 生态整合” 策略快速打开市场,但面临智能化技术积累不足(如智驾算力低于小鹏 XNGP)、售后服务网络薄弱(覆盖 58 城 vs 蔚来 1500 + 换电站)等挑战。2025 年能否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将取决于产能释放速度和品牌高端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