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小米汽车产品矩阵中的 “硬派基因”
- SUV 与增程车型的试探
根据已曝光的产品规划,小米计划在 2025 年推出纯电 SUV MX11,2026 年推出增程式 SUV “昆仑”。其中,代号 “昆仑” 的增程 SUV 采用方正硬朗的设计风格,配备激光雷达、后轮转向技术,甚至传闻可能搭载非承载式车身。尽管官方尚未明确其 “越野” 定位,但这类车型的设计语言和技术配置(如高离地间隙、四驱系统)已接近硬派 SUV 的标准。
- 技术储备与生态协同
小米在电机和底盘技术上的突破为越野车型提供了基础:
- 三电机四驱系统:小米 SU7 Ultra 的三电机布局可输出 1548 马力,百公里加速 1.97 秒,这种动力配置若应用于 SUV,能显著提升越野性能。
- 全主动悬架:小米自研的全主动悬架支持 140mm 高度调节,可通过复杂地形,并结合道路预瞄技术实现智能避震。
- 生态互联:HyperOS 系统可联动米家设备,例如通过车载屏幕控制户外电源、无人机等,增强越野场景的实用性。
二、越野车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 市场需求增长
国内硬派越野车市场正快速扩容:
- 政策支持:新能源越野车享受补贴和路权优势,例如坦克 500 Hi4-T、比亚迪豹 5 等插混车型销量攀升。
- 消费趋势:露营、自驾游等户外活动兴起,推动用户对 “可城可野” 车型的需求。预计到 2030 年,中国硬派越野车市场规模将达 51.7 万辆。
- 竞争格局与小米的差异化路径
- 高端市场:奔驰 G 级、路虎卫士等品牌占据主导,但价格普遍在 80 万元以上,存在市场空白。
- 新能源转型:传统硬派越野车面临电动化压力,而小米可依托三电技术(如 CTB 电池一体化)打造 “低能耗 + 高性能” 的电动越野方案。
- 性价比策略:若小米能将硬派 SUV 定价控制在 30-40 万元区间(参考 “昆仑” 传闻的 15 万元起售价),可能复制 “SU7 颠覆轿车市场” 的成功。
三、小米入局的可能性与障碍
- 潜在优势
- 供应链整合:小米与宁德时代、汇川技术等合作,可快速获取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
- 品牌与用户基础:小米在年轻消费者中拥有高认知度,且 “米粉” 群体对科技属性产品接受度高。
- 智能化先发优势:HyperOS 系统和端到端智驾技术(如城市 NOA)可提升越野场景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 技术与市场挑战
- 越野核心技术:非承载式车身、机械差速锁等传统越野车关键技术,小米尚未有公开研发进展。
- 用户信任度:硬派越野车用户更看重可靠性和越野能力,小米需通过极端环境测试(如沙漠、雪地)建立口碑。
- 成本控制:专业越野配置(如三把锁、蠕行模式)可能推高售价,与小米的性价比策略冲突。
四、未来展望:小米可能的 “越野路线图”
- 短期(2025-2026 年)
- 推出 “昆仑” 增程 SUV,主打家庭用户,但通过选装包(如越野轮胎、底盘护板)试水轻度越野市场。
- 技术验证:将 SU7 Ultra 的三电机四驱系统下放至 SUV,测试动力性能在复杂路况的表现。
- 中期(2027-2030 年)
- 推出纯电硬派越野车,搭载非承载式车身和四电机独立驱动技术(参考小米预研的 “超级四电机系统”),支持原地掉头、螃蟹模式等功能。
- 生态延伸:与户外品牌联名,开发专属配件(如车顶帐篷、电动绞盘),构建 “汽车 + 装备” 的越野生态。
- 长期
- 探索氢燃料电池越野车型,利用增程技术解决续航焦虑,同时满足环保需求。
- 国际化布局:在东南亚、中东等越野文化盛行的市场,推广 “高性价比 + 智能化” 的小米越野产品。
结论:可能性较大,但需突破技术瓶颈
小米进入越野车市场的可能性较高,但其路径可能是 **“先 SUV 后越野,先增程后纯电”**。短期内,小米更可能通过 “昆仑” 等车型试探硬派 SUV 市场,而非直接推出专业越野车。若其能在非承载式车身、机械越野技术上取得突破,并依托生态优势降低成本,有望在 2027 年后推出真正意义上的小米越野车,与坦克、比亚迪等品牌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