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近期典型事故案例及核心争议
1. 吉林辽源市侧翻事故(2025 年 1 月)
- 事故概况:1 月 2 日,吉林辽源市一辆小米 SU7 与出租车相撞后侧翻起火,车辆前侧车轮燃烧,ABC 柱保持完整,车内乘客被困。现场十余名路人合力抬车救人,伤者送医后无生命危险。
- 争议点:
- 电池安全:车辆侧翻后底盘蹿出火苗但迅速熄灭。小米 SU7 电池泄压阀设计朝下,有毒气体和火苗向车底散发,减少对乘客伤害。
- 智驾系统:事故车辆未开启智驾功能,但小米 SU7 此前频发智驾故障(如 2024 年 11 月自动泊车故障、2024 年 5 月高速智驾失灵),引发对系统稳定性的质疑。
2. 德上高速碰撞起火事故(2025 年 3 月)
- 事故概况:3 月 29 日,安徽德上高速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时速 116km/h),因施工改道撞击水泥护栏后起火,造成 3 名驾乘人员死亡。
- 争议点:
- 智驾系统局限性:
- 车辆采用纯视觉方案(无激光雷达),最大探测距离 200 米,低于行业主流的三目摄像头(300-350 米)或激光雷达(250-500 米)。
- 系统在碰撞前 1 秒发出 “注意障碍” 提示,驾驶员接管后 1-3 秒内发生碰撞,反应时间不足。
- AEB 功能未触发:小米官方称 AEB 仅针对车辆、行人、二轮车,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与行业同配置车型类似。
- 电池起火原因:小米推测系撞击导致整车系统受损,但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进一步分析。家属质疑车门锁死、救援不及时。
- 智驾系统局限性:
3. 海口失控事故(2024 年 6 月)
- 事故概况:6 月 7 日,海口一辆小米 SU7 驶出停车场时失控,冲向非机动车道致 1 死 3 伤。警方认定驾驶员操作不当(排除酒驾毒驾),小米回应车辆状态正常,加速踏板持续下踩。
二、安全性能与技术争议
1. 碰撞测试表现
- C-NCAP(2024 版):小米 SU7 四驱 Max 版综合得分率 93.5%,获五星评价,主动安全、乘员保护等细分项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 实际事故差异:德上高速事故中,车辆碰撞后起火,电池系统未满足 “5 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 的国标要求,引发对测试与实战差距的讨论。
2. 智驾系统设计缺陷
- 纯视觉方案局限性:
- 低光照或复杂路况(如施工改道)下,摄像头识别精度下降。
- 对比特斯拉 FSD 事故,纯视觉方案对非规则物体(如侧翻卡车底盘)识别不足。
- 人机共驾责任划分:小米用户手册明确 “智驾为辅助,责任由驾驶员承担”,但事故中系统预警与接管时间过短,暴露 “人机协同” 设计缺陷。
3. 电池安全与应急设计
- 电池技术:小米 SU7 标准版搭载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弗迪或宁德时代随机安装),但碰撞后起火原因仍存疑。
- 车门解锁问题:部分事故中车门无法打开,可能因线束断裂或断电,而传统燃油车机械门锁更可靠。
三、小米公司的应对与行业影响
1. 官方回应与措施
- 事故处理:
- 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调查,提交车辆数据。
- 雷军致歉,承诺 “不回避问题”,但未接触事故车辆,部分疑问(如车门锁死)未解答。
- 技术升级:
- 2025 年 3 月推出防误踩功能(MAI 误加速抑制辅助),通过 OTA 升级降低误操作风险。
- 计划在更高配置车型(如 Ultra 版)搭载激光雷达,提升智驾可靠性。
2. 市场反应
- 销量表现: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销量 29244 辆,累计销量 75869 辆,仍居新能源车前列,但事故后股价下跌超 25%,市值缩水超 1200 亿港元。
- 用户信任度:部分用户因事故转向观望,但仍有坠崖事故车主再购 SU7,称 “安全性拯救生命”。
3. 行业启示
- 智驾责任界定:L2 级智驾的 “人机共驾” 模式需明确权责,车企应限制使用场景(如施工路段禁用 NOA)。
- 电池安全标准:工信部 2025 年新规要求电池 “不起火、不爆炸”,小米等车企需加速技术迭代。
四、消费者建议与风险提示
- 智驾使用:
- 避免在复杂路况(如施工路段)依赖 NOA,保持注意力。
- 定期检查智驾系统更新,关注官方安全公告。
- 应急准备:
- 熟悉车辆机械解锁装置(如应急拉手),以防断电。
- 碰撞后迅速撤离,远离电池起火风险。
- 购车决策:
- 若注重智驾安全性,优先选择搭载激光雷达的版本(如小米 SU7 Max 版)。
- 对比同类车型(如特斯拉 Model 3、小鹏 P7)的事故案例及安全配置。
五、总结
小米汽车的事故暴露了纯视觉智驾方案的局限性、电池安全的行业痛点,以及 “人机共驾” 模式的责任模糊。尽管其 C-NCAP 测试表现优异,但实际事故中的应急响应和系统可靠性仍需提升。消费者在使用智驾功能时需保持警惕,车企则需在技术创新与安全冗余之间找到平衡。未来,随着法规完善和技术迭代,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有望进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