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与中国一汽的合作可以追溯到 2018 年,双方在智能汽车领域展开了多层次的合作,覆盖技术研发、供应链协同及生态整合等多个维度。以下是双方合作的核心内容及最新动态:
一、早期战略合作:智能座舱与车联网
2018 年 11 月,小米与一汽轿车(现一汽奔腾)签署战略协议,宣布在人工智能、智能设备、物联网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此次合作的标志性成果是小爱同学首次 “上车”,集成到一汽奔腾 T77 米粉定制版车型中。通过将小米的 AI 语音助手与奔腾的 3D 全息智控系统结合,用户可在车内实现语音控制智能家居、导航、娱乐等功能,例如远程控制家中空调、扫地机器人等设备,真正实现 “车家互联”。这一合作不仅提升了车载交互体验,也为后续智能汽车的生态整合奠定了基础。
二、供应链协同:零部件供应与技术支持
在小米汽车的量产进程中,一汽集团旗下的一汽富维成为重要的零部件供应商。2023 年 7 月,一汽富维公告称其多家分子公司已进入小米汽车的采购组,参与小米首款车型(即小米 SU7)的零部件供应。具体而言,一汽富维为小米 SU7 提供车身结构件、内外饰件等关键零部件,助力小米汽车的供应链稳定。此外,小米汽车的电池供应商包括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弗迪,而一汽富维作为传统零部件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和制造经验上为小米提供了支持。
三、资本与技术深度绑定:共同投资博泰车联网
双方的合作不仅限于产品层面,还延伸至资本领域。小米与一汽集团共同投资了博泰车联网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专注于智能座舱和智能网联解决方案。博泰车联网为小米 SU7 提供了基于高通 8295 芯片的智能座舱系统,并与小米联合开发了 Xiaomi HyperOS 操作系统,实现了手机与车机的无缝互联。此外,博泰车联网还与一汽集团成立天权智能实验室,在域控制器、车规级操作系统等领域展开联合研发,进一步深化了双方在智能汽车技术上的协同。
四、近期动态:智能驾驶与生态扩展
尽管小米汽车的生产主要依赖自建工厂(北京亦庄)和外部代工(北汽越野车),但一汽集团在智能驾驶和生态整合方面仍有潜在合作空间。2025 年 2 月,小米发布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支持从停车位到目标停车场的全程无缝衔接,该系统融合了小米自研的 Transformer+BEV+Occupancy 技术,而博泰车联网作为合作伙伴,可能在数据处理和车路协同方面提供支持。此外,一汽奔腾在 2025 上海车展推出的新车型悦意 08,虽然未直接提及与小米的合作,但其定位为新能源轿车,未来可能通过博泰车联网或其他渠道接入小米生态。
五、合作意义与未来展望
小米与一汽的合作体现了 **“科技 + 制造” 的互补模式 **:小米凭借 AI、物联网和生态整合能力赋能汽车智能化,一汽则提供传统制造经验和供应链资源。这种合作不仅加速了小米汽车的量产进程,也为一汽在新能源转型中注入了科技活力。未来,双方可能在以下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
- 智能驾驶技术:结合一汽的传统驾驶算法积累与小米的大模型技术,开发更安全、更拟人化的智能驾驶系统。
- 电池与能源管理:通过一汽在电池供应链的布局(如与宁德时代的合资工厂),优化小米汽车的电池性能和成本。
- 海外市场拓展:借助一汽的国际渠道,推动小米汽车在东南亚、欧洲等市场的落地。
总结
小米与一汽的合作从早期的智能座舱延伸至供应链、资本和技术研发,双方在智能汽车领域形成了深度协同。尽管小米汽车的生产以自主为主,但一汽在零部件供应、智能座舱和生态整合方面的支持不可忽视。未来,随着智能驾驶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双方的合作有望进一步扩展,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与电动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