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发布会回顾
1. 2023 年 12 月 28 日: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
- 主题:“跨越”
- 核心内容:
- 技术亮相:雷军首次公开小米汽车五大核心技术 —— 电驱、电池、大压铸、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推出三款超级电机(V6、V6s、V8s),其中 V8s 转速达 27200rpm,功率密度 10.14kW/kg,预计 2025 年量产。
- 首款车型:小米 SU7 正式发布,定位 C 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风阻系数低至 0.195,续航最高 800km,零百加速 2.78 秒,对标保时捷 Taycan 和特斯拉 Model S。
- 研发投入:雷军宣布小米汽车研发投入超百亿元,智能驾驶团队超 1000 人,测试里程突破 1000 万公里。
2. 2024 年 3 月 28 日:小米 SU7 上市发布会
- 价格与配置:
- 标准版:21.59 万元(后驱长续航智驾版,续航 700km)。
- Pro 版:24.59 万元(后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版,续航 830km)。
- Max 版:29.99 万元(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版,续航 800km,零百加速 2.78 秒)。
- 市场反响:上市 27 分钟大定突破 5 万台,首年交付量达 13.68 万辆,成为国产高端电动车爆款。
3. 2025 年 2 月 27 日:小米 SU7 Ultra 上市发布会
- 性能升级:
- 动力:搭载三电机系统(前 V6s + 后双 V8s),综合功率 1138kW,零百加速 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h,成为全球加速最快的量产车之一。
- 赛道化配置:碳陶瓷制动盘、闭式双腔空气弹簧、倍耐力 P ZERO 5 轮胎,支持纽北赛道连续两圈不衰减。
- 售价:52.99 万元起,上市 24 小时大定突破 1.5 万台。
二、2025 年最新动态
1. 2025 年 4 月上海车展:SU7 系列亮相
- 参展车型:小米 SU7 全系及 SU7 Ultra,未发布新车。雷军因行程冲突缺席,展台通过限量棒球帽引发关注。
- 市场热度:SU7 发布一年累计交付超 18 万辆,SU7 Ultra 上市三个月锁单量突破 1.9 万台。
2. 2025 年 6-7 月:小米 YU7(首款 SUV)上市
- 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对标特斯拉 Model Y,售价预计 30-40 万元。
- 配置:双电机系统(130kW+235kW),续航 820km,激光雷达 + 高阶智驾,支持 800V 高压快充。
- 争议:因智驾安全事故和生产压力,上市计划一度传闻推迟,但官方确认仍按原计划推进。
3. 2025 年 8 月:Ultra 技术发布会
- 预期内容:或发布 V8s 电机量产进展、智能驾驶 L3 级功能(如 “车位到车位” 端到端自动驾驶)及电池技术突破。
4. 2025 年 12 月:SU7 Ultra 量产版及 MX11 技术发布
- SU7 Ultra 量产:计划提升产能至月销 5000 台,强化赛道性能与全球市场布局。
- MX11 车型:代号 MX11 的跨界纯电 SUV 或进入研发阶段,定位低于 YU7,主打性价比。
三、技术亮点与市场策略
1. 核心技术突破
- 电机与电池:
- 小米超级电机 V8s 转速全球领先,CTB 电芯倒置技术提升电池安全性,冬季续航保持率行业领先。
- 9100 吨一体化大压铸设备集群,车身零部件减少 70%,生产效率提升 50%。
- 智能驾驶:
- 全栈自研智能驾驶系统,2024 年测试里程超 1000 万公里,计划 2025 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 SU7 Ultra 搭载 Xiaomi Pilot Max 智驾系统,支持城市 NOA(导航辅助驾驶),端到端模型基于 1000 万条视频数据训练。
2. 生态整合与全球化
- 人车家全生态:
- 小米 SU7 内置 HyperOS 系统,支持与米家智能家居联动(如车辆接近住宅时自动开启空调、灯光)。
- 全球扩张:
- 2025 年 MWC 期间,SU7 Ultra 在巴塞罗那完成海外首秀,计划分阶段进入欧洲、东南亚及中东市场,2027 年或成关键节点。
- 欧洲市场定价预计 3.5 万欧元(约 27 万元人民币),波兰 KD 工厂降低关税成本。
四、挑战与争议
1. 智驾安全与用户反馈
- 事故争议:SU7 Ultra 因 “300km/h 公共道路飙车事件” 引发安全质疑,赛道模式缺乏地理围栏和驾驶员资质认证。
- 用户投诉:交付延迟、续航虚标、销售纠纷等问题频发,部分车主反映充电桩降价过快且无保价政策。
2. 产能与供应链
- 产能压力:北京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台,二期扩建后总产能 30 万台,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 供应链风险:依赖宁德时代电池和英飞凌碳化硅电驱系统,全球化布局需应对关税与本地化生产挑战。
五、未来展望
小米汽车正从 “技术普惠” 向 “高端化” 转型,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同时加速全球化与生态整合。若 YU7 顺利上市、智驾技术突破及产能提升,小米有望在新能源市场占据更重要地位。然而,安全争议与供应链管理仍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