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参数与性能
- 尺寸与设计
- 车身尺寸: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定位中大型 SUV,采用溜背式轿跑设计,风阻系数低至 0.23Cd。
- 外观细节:全隐藏式门把手、尾翼、五幅式轮毂(可选装封闭式轮毂以降低风阻),保留 SU7 车头刹车通风风道设计。
- 内饰配置:红白双拼色内饰,悬浮式中控屏(无物理按键),碳纤维方向盘,主驾电动腿托,副驾支持零重力模式。
- 动力与续航
- 驱动系统:双电机四驱版综合功率 508kW(691 马力),零百加速 2.78 秒,最高车速 253km/h;单电机后驱版功率 235kW,零百加速 5.7 秒。
- 电池与续航:搭载宁德时代 “麒麟 5C” 超充电池,CLTC 续航最高 820 公里(单电机版),支持 800V 高压快充,充电 5 分钟续航 300 公里。
- 冬季性能:雷军亲自验证,-10℃环境下连续行驶 1310 公里仅补能两次,低温续航衰减控制优异。
- 底盘与操控
- 悬挂系统:主动式底盘(双腔空气弹簧 + CDC 电磁阻尼),兼顾运动与舒适性。
- 制动系统:前六活塞卡钳 + 碳陶瓷刹车盘,100-0km/h 制动距离 33.6 米。
二、智能配置与生态整合
- 智能驾驶
- 硬件:双 Orin-X 芯片 + 激光雷达(高配版),配备 128 线激光雷达、11 个摄像头、12 个超声波雷达,支持高速领航辅助、全场景自动泊车,未来可通过 OTA 升级至 L3 级自动驾驶。
- 功能:AEB 测试中 50km/h 刹停成功率 97%,智能续航预测系统可根据路况、天气动态调整剩余里程。
- 智能座舱
- 系统:搭载小米澎湃 OS,支持语音交互、手势控制,与米家设备无缝联动(如远程控制智能家居、车机应用无缝切换)。
- 屏幕:15.6 英寸可旋转中控屏,支持 “三指飞屏” 跨设备交互,56 英寸 AR HUD 抬头显示系统。
- 人车家生态
- 跨设备协同:手机上车自动连接座舱,支持投屏、导航同步;后排乘客可通过小米平板控制车机功能。
- 场景化设计:露营模式下可调用车载电源(V2L 3.5kW)为无人机、电饭煲供电;前备箱预留 “Magic Bay” 扩展坞,可快速安装车载冰箱、投影仪等。
三、价格与市场定位
- 售价区间
- 补贴后售价:20.98 万 - 29.98 万元,标准版较特斯拉 Model Y 焕新版(预计 30 万 +)低约 30%,顶配版与 Model Y Performance(36.39 万)形成错位竞争。
- 版本划分:单电机后驱版(820km 续航)、双电机四驱版(760km 续航),顶配版配备激光雷达、高阶智驾等。
- 市场策略
- 目标用户:科技极客(追求性能与智能)、家庭用户(长续航与空间需求)、生态依赖者(米家设备用户)。
- 产能规划:武汉基地二期投产后年产能达 30 万台,预计 2025 年小米汽车总销量或突破 30 万辆。
四、竞争对手与优势
- 主要竞品
- 特斯拉 Model Y:品牌优势显著,但智能生态较弱;焕新版续航 593-719km,起售价 26.35 万元。
- 蔚来 ES6:换电体系完善,服务体验优;续航 625km,起售价 36.8 万元。
- 极氪 7X:800V 平台 + 快充优势,起售价 22.99 万元,但品牌认知度较低。
- 核心优势
- 性价比:同价位下续航、性能领先,顶配版配置对标更高价位车型。
- 生态整合:小米 “人车家” 生态闭环难以复制,用户粘性强。
- 场景化设计:拓展坞、露营模式等功能精准匹配年轻用户需求。
五、上市时间与交付计划
- 上市时间:2025 年 6-7 月正式上市,目前已开启预售。
- 交付周期:参考 SU7 的 8 个月交付周期,YU7 初期产能或受限,需关注小米供应链稳定性。
总结
小米 YU7 以 “性能 + 生态” 双轮驱动,试图在 20 万级纯电 SUV 市场破局。其超长续航、800V 快充、澎湃 OS 生态整合是核心卖点,而价格策略与产能交付将是决定市场表现的关键。若能延续 SU7 的爆款逻辑,YU7 有望成为小米汽车从 “单品突破” 向 “生态矩阵” 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