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 SU7 是小米集团首款量产纯电动轿车,于 2023 年 12 月正式发布,2024 年 3 月上市。作为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核心载体,SU7 不仅代表了小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突破,更通过命名、性能、智能生态等维度重新定义了 C 级高性能轿车的标准。
一、命名解析:Speed Ultra 与行业惯例的结合
- SU 的含义
小米官方解释,「SU」是「Speed Ultra」的缩写,寓意「极致速度」。这一命名体现了小米对高性能的追求,SU7 的双电机四驱版零百加速仅 2.78 秒,最高时速达 265km/h,动力表现媲美超跑。
- 数字「7」的由来
数字「7」参考了行业惯例,如宝马 7 系、奥迪 A7 等高端车型的命名逻辑。雷军在发布会上提到,选择「7」是为了与豪华品牌对标,暗示 SU7 的 C 级定位和旗舰属性。此外,数字「7」在文化中常被视为幸运数字,有助于提升品牌认知度。
二、核心技术:性能与安全的双重突破
- 动力系统
- HyperEngine 超级电机:SU7 搭载自研的 HyperEngine V6/V6s 电机,转速达 21000rpm,功率密度行业领先。四驱版总功率 495kW,扭矩 838N・m,0-200km/h 加速仅 10.67 秒。
- 800V 高压平台:支持 5 分钟充电 220km,充电效率提升 40%,适配小米超级充电站和第三方高压桩。
- 电池与安全
- CTB 一体化电池:采用电芯倒置设计,集成效率 77.8%,CLTC 续航最高 830km。电池通过 14 层物理防护和车云协同预警系统,可抵御 1000°C 高温,实现 4ms 内主动断电。
- 泰坦合金与大压铸技术:自研 9100 吨级压铸设备,后地板 72 合 1 压铸,焊点减少 840 个,车身扭转刚度达 51000N・m/deg,超越保时捷 Taycan。
- 智能驾驶
- Xiaomi Pilot:全栈自研智能驾驶系统,配备双 Orin-X 芯片、12 颗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和 1 颗激光雷达。支持城市 NOA(北京、上海等十城)、端到端代客泊车,感知精度达 0.1m,可识别异形障碍物。
三、产品设计:美学与实用的平衡
- 外观与空气动力学
- 低风阻设计:风阻系数 0.195Cd,采用 28° 前挡风、17° 溜背、G4 连续曲率车身,配合主动尾翼和隐藏式门把手,兼顾续航与运动感。
- 个性化配色:提供海湾蓝、雅灰、橄榄绿等 10 种车身颜色,车漆加入金属粉提升质感。
- 内饰与空间
- 智能座舱:搭载骁龙 8295 芯片,16.1 英寸中控屏、56 英寸 HUD 和翻转式仪表屏,支持五屏联动。后排可选小米 Pad 拓展屏,实现车家互联。
- 人体工学座椅:Nappa 真皮材质,主驾支持 16 向调节和按摩功能,后排膝部空间 105mm,前备箱 105L、后备厢 517L,满足家庭出行需求。
四、市场定位与用户反馈
- 价格与竞品
- 售价区间:21.59 万 - 29.99 万元,覆盖中大型纯电轿车市场,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 EV、极氪 001 等。
- 销量表现:上市 27 分钟大定突破 5 万台,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交付超 32 万辆,成为造车新势力销量冠军。
- 用户评价
- 优势:续航扎实(CLTC 实测达成率 85%+)、动力强劲、智能座舱流畅、生态联动便捷。
- 争议点:后排座椅坐姿偏低、服务网点较少、部分用户反馈车机偶发卡顿。
五、生态整合:小米的「人车家」闭环
- 澎湃 OS 与智能互联
- 车机系统深度适配小米智能家居,支持语音控制家电、地理围栏自动切换场景(如进小区开启回家模式)。
- 手机应用可「pin」到车机,支持无线 CarPlay 和 iPad 配件,兼容 5000 + 第三方应用。
- 硬件生态扩展
- 接入米家设备超 1000 种,支持无感上车(如佩戴小米手环自动解锁)、对讲机联动等功能。
- 未来计划推出 UWB 数字钥匙、车载健康监测等增值服务。
六、未来规划:从 SU7 到全球前五
- 产品线扩展
- 2025 年推出 SU7 Ultra 高性能版(三电机四驱,零百加速 1.98 秒)和中大型 SUV YU7,2026 年布局增程式混动车型。
- 2027 年量产固态电池,目标续航突破 1200km,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km。
- 技术长期目标
- 雷军提出,小米汽车计划用 15-20 年时间进入全球车企前五,通过自研 AI 芯片、L4 级自动驾驶和超级快充技术构建核心竞争力。
总结
小米 SU7 不仅是一款高性能纯电轿车,更是小米「科技平权」理念在汽车领域的延伸。其命名中的「Speed Ultra」与数字「7」,既体现了对速度的极致追求,也暗示了与豪华品牌的对标。通过自研三电技术、智能驾驶和生态整合,SU7 在 20-30 万元市场树立了新标杆,而小米的长期战略则瞄准了全球汽车产业的更高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