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设计语言:赛道基因与豪华美学的融合
小米 SU7 Ultra 的设计灵感源自赛道,其核心元素与保时捷、特斯拉等品牌的高性能车型存在技术逻辑上的共通性,但呈现出独特的品牌语言。
- 空气动力学设计:
量产版保留了原型车的 U 型风刀、碳纤维尾翼(最大下压力 285kg)和主动扩散器,这些设计与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的赛道套件异曲同工,均服务于高速稳定性。但小米通过 “闪电黄”“鹦鹉绿” 等大胆配色,以及激光雷达与碳纤维材质的混搭,形成了更具科技感的视觉冲击。 - 内饰细节:
虎扑用户试驾反馈显示,SU7 Ultra 的座椅调节按键、油门刹车样式与保时捷 718 高度相似,而 Alcantara 材质(5㎡)与碳纤维饰板的运用,则与特斯拉 Model S Plaid 的极简风格形成对比。小米更强调 “运动声浪模拟” 和 “赛道大师” 功能,通过声光电的组合营造沉浸式体验。
二、性能对标:数据碾压与场景化调校
小米 SU7 Ultra 的三电机系统(1548 马力,1.98 秒破百)在参数上远超特斯拉 Model S Plaid(1020 马力,2.1 秒)和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1034 马力,2.2 秒),但其性能释放策略更贴近中国用户需求。
- 赛道表现:
原型车以 6 分 46 秒 874 的纽北圈速打破保时捷纪录,量产版则通过倍适登绞牙避震(10 段调节)和碳陶瓷刹车(前 430mm / 后 410mm),在赛道与街道间取得平衡。相比之下,特斯拉 Model S Plaid 更依赖电子稳定程序,而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的悬挂调校偏向舒适。 - 安全与实用:
小米在量产车上设置了 “300 公里驾驶保护期”,限制动力输出并禁用赛道模式,这一设计与极氪 001 FR 的 “赛道模式需学习解锁” 逻辑相似,但更强调用户的渐进式体验。
三、智能生态:小米的差异化护城河
SU7 Ultra 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单纯复制传统豪华品牌,而是通过 “人车家全生态” 构建独特体验。
- 车机系统:
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和澎湃 OS 系统,支持 CarPlay 与米家设备联动,这与特斯拉的封闭生态形成对比。例如,用户可通过手机 APP 远程控制车内空调、座椅加热,并与家中的小米音箱、扫地机器人无缝互联。 - 智能驾驶:
Xiaomi Pilot 智驾系统采用双 Orin X 芯片(算力 508TOPS),支持城市领航辅助和端到端大模型,其功能覆盖范围与小鹏 XNGP 接近,但算法更侧重本土化路况(如窄路会车、环岛通行)。相比之下,特斯拉 FSD 的优势在于全球数据积累,但在中国需依赖影子模式逐步优化。
四、市场定位:50 万级的 “屠榜者”
小米 SU7 Ultra 的定价(52.99 万 - 81.49 万元)精准切入 BBA 56E(宝马 5 系、奥迪 A6、奔驰 E 级)用户的升级需求,同时以 “赛道性能平替” 吸引性能车爱好者。
- 用户画像:
雷军透露,SU7 Ultra 的订单中 50% 来自 BBA 56E 车主,女性用户占比约 20%,这与保时捷 Taycan 的 “商务精英 + 女性车主” 群体重叠。但小米通过 “纽北最速四门车” 标签,成功吸引了年轻极客和赛道玩家。 - 性价比策略:
对比同价位的特斯拉 Model S Plaid(96.12 万元)和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200 万元),小米在动力、配置(如标配碳陶刹车)和售后服务(5 年免费保养)上更具优势。这种 “高配低价” 策略延续了小米手机的传统,但在豪华车市场尚属罕见。
五、争议与突破:中国品牌的 “去标签化”
尽管 SU7 Ultra 被部分用户调侃为 “米时捷”,但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传统豪华品牌对性能与科技的垄断。
- 技术自研:
小米自研的 V8s 电机(27200rpm)和三电机扭矩矢量控制(每秒 500 次调节),以及与宁德时代合作的赛道版电池(1330kW 峰值放电),均展现出底层技术的突破。 - 文化符号:
雷军将 SU7 Ultra 定义为 “新时代豪车”,试图通过赛道成绩和设计语言重塑中国品牌的高端形象。这种 “正面硬刚” 的策略,与蔚来的 “服务豪华”、小鹏的 “科技豪华” 形成差异化竞争。
总结:“像” 是表象,“不像” 是内核
小米 SU7 Ultra 在设计、性能和市场策略上确实借鉴了保时捷、特斯拉等品牌的成功经验,但其本质是中国品牌对豪华车定义的重新诠释。它既延续了小米 “极致性价比” 的基因,又通过赛道技术、生态互联和本土化智能体验,构建了独特的竞争壁垒。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 SU7 Ultra 不仅是选择一辆 “像” 保时捷或特斯拉的车,更是选择一种 “中国智造” 的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