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销量与市场地位
1. 2024 年整体表现
- 全年交付量:13.6 万辆,在国产新能源车型中排名第 20-25 位,占全年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1089.8 万辆)的 1.25%。
- 细分市场亮点:
- 中大型纯电轿车:SU7 以 13.6 万辆的年销量,在该级别中仅次于比亚迪汉 EV(16 万辆)和特斯拉 Model 3(15.5 万辆)。
- 新势力品牌:作为唯一单车型年销超 10 万辆的新品牌,小米在新势力中排名第四,仅次于理想(50 万辆)、赛力斯(38.5 万辆)和埃安(36.6 万辆)。
2. 2025 年第一季度爆发
- 单季销量:7.59 万辆,同比暴涨 1591.6%,成为新势力车型销量冠军。
- 市场份额:占一季度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241.9 万辆)的 3.1%,超越小鹏(3.6%)、零跑(3.3%)等品牌。
- 细分市场统治力:
- 中大型轿车:SU7 以 7.59 万辆的销量断层领先,超过奥迪 A6L(4.5 万辆)、奔驰 E 级(3.3 万辆)等传统豪华车型。
- 新势力阵营:在 TOP40 新势力车型中,小米 SU7 以绝对优势夺冠,第二名小鹏 MONA M03 销量仅为其 62%。
二、技术与产品竞争力
1. 性能表现
- 冬季续航:在 - 15℃低温测试中,SU7 续航达成率 91%(737km),充电时间仅 27 分钟,位列超热纯电轿车组第 7。
- 质量可靠性:2025 年 Q1 新能源车质量排行中,SU7 以低故障率位列第二,仅次于特斯拉 Model Y。
2. 智能化与服务
- 生态整合:搭载小米澎湃 OS 系统,实现手机、汽车、家居的无缝互联,用户可通过小米手环、智能家居设备远程控制车辆。
- 售后服务:在杰兰路咨询报告中,小米以轻资产模式(合作售后网点超 500 家)位列新能源品牌服务能力榜首,超越蔚来、特斯拉。
三、市场竞争格局
1. 与传统车企对比
- 比亚迪:2024 年以 371.8 万辆的销量占据 34.1% 市场份额,小米仅为其 3.6%。但在 20 万元以上纯电市场,SU7 对秦 L DM-i、汉 EV 等车型形成冲击。
- 特斯拉:Model Y 仍是全球销量冠军(2024 年 48.1 万辆),但 SU7 在智能化和性价比上更具优势,2025 年 Q1 销量已接近 Model 3(5.27 万辆)。
2. 与新势力较量
- 理想:凭借增程式技术,2024 年销量 50 万辆,远超小米,但小米在纯电市场的布局更具前瞻性。
- 小鹏:2025 年 Q1 销量同比增长 331%,但主力车型 MONA M03(4.7 万辆)仍落后于 SU7。
- 零跑:C10、C11 等车型销量进入 TOP20,但品牌溢价能力弱于小米。
四、未来增长潜力
1. 产能与交付目标
- 2025 年规划产能 50 万辆,目标交付 35 万辆,目前订单已排至 10 个月后。
- 第二款车型 YU7(中大型 SUV)计划于 2025 年 8 月上市,进一步拓展市场。
2. 技术投入
- 2024 年研发投入超 100 亿元,重点布局 800V 高压平台、固态电池和城市 NOA 功能,计划 2026 年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 SU7 Max 版。
- 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麒麟电池,目标将 SU7 续航提升至 1000km 以上。
五、行业影响与挑战
1. 颠覆传统格局
- 小米的互联网基因正在改变汽车消费模式,例如通过小米商城直售、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体系,降低渠道成本。
- 其 “高配低价” 策略(SU7 起售价 21.59 万元)迫使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调整价格策略。
2. 面临的风险
- 亏损压力:2024 年每辆车亏损 4.5 万元,需通过规模效应和高端化(如 YU7 定价 30 万元以上)改善盈利。
- 供应链管理:依赖第三方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占比 70%),需加强自研以应对原材料波动。
总结
小米汽车在新能源市场的排名已从 “新玩家” 跃升至 “头部新势力”,其核心优势在于精准的市场定位(20-30 万元纯电轿车)、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和极致的性价比。尽管面临盈利和供应链挑战,但其快速增长的销量和技术投入,使其成为比亚迪、特斯拉之外最具颠覆性的力量。预计到 2025 年底,小米有望进入新能源厂商销量前十,并在中高端纯电市场与传统豪华品牌展开正面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