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小米 SU7 系列:CLTC 续航覆盖 520-800 公里
1. 标准版(后驱)
- 电池容量:73.6kWh 磷酸铁锂电池
- CLTC 续航:668 公里
- 适用场景:城市通勤(日常上班一周充电一次)、短途城际出行。
- 实测表现:高速 120km/h 巡航时,续航达成率约 75%(约 500 公里),低温环境(-15℃)下续航降至约 385 公里(达成率 47.5%)。
2. Pro 版(后驱)
- 电池容量:94.3kWh 三元锂电池
- CLTC 续航:830 公里
- 亮点:雷军实测上海至杭州往返(约 350 公里),电量从 99% 降至 73%,续航达成率 82.7%,平均能耗 13.7kWh / 百公里。
- 充电速度:400V 平台,15 分钟补充 350 公里续航。
3. Max 版(四驱)
- 电池容量:101kWh 三元锂电池
- CLTC 续航:800 公里
- 技术优势:
-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充电 5 分钟增加 220 公里,15 分钟补充 510 公里,20 分钟内从 10% 充至 80%。
- 冬季续航优化:搭载高效双模热泵,-15℃无需额外加热即可维持车内温度,寒冷区(-20~-25℃)实测续航 385 公里,达成率 47.5%,低温区(5~15℃)达成率 91%(737 公里)。
4. Ultra 版(四驱)
- 电池容量:93.7kWh 三元锂电池
- CLTC 续航:520-630 公里(选装影响显著)
- 基础续航:630 公里(不选装碳纤维尾翼 + 长续航轮胎)。
- 选装差异:
- 碳纤维尾翼 + 长续航轮胎:600 公里(风阻增加)。
- 高性能轮胎:555 公里(能耗上升)。
- 碳纤维尾翼 + 高性能轮胎:520 公里(双重影响)。
- 性能:支持 5.2C 超充,11 分钟从 10% 充至 80%,0-100km/h 加速 1.98 秒。
二、小米 YU7(2025 款 SUV):CLTC 续航最高 820 公里
- 定位:小米首款纯电 SUV,主打大空间和长续航。
- 电池容量:
- 单电机后驱版:96.3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 675 公里。
- 双电机四驱版:101.7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 820 公里。
- 冬季测试:雷军亲测冬季高速长途(-10℃),1310 公里行程充电 2 次,平均时速超 100km/h,续航表现稳定。
三、核心技术:提升续航与充电效率
1. 电池技术
- CTB 一体化电池: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电芯倒置设计提升空间利用率,电池包 + 地板厚度仅 120mm,支持 150kWh 容量(未来可扩展至 1200 公里续航)。
- 热管理系统:17 层高压绝缘防护、7.8㎡双面主动冷却,极端情况下泄压阀朝下释放能量,保障乘员安全。
2. 充电技术
- 800V 高压平台:Max 版和 Ultra 版支持,充电功率最高 300kW(Max 版)和 5.2C(Ultra 版),远超同级 400V 车型。
- 冷车冷充优化:寒冷区充电 30-80% 仅需 25 分钟,最大功率稳定在 119kW。
3. 智能化管理
- 车云协同安全系统:实时监控电池状态,4ms 主动断电,通过 1050 + 项安全测试。
- 能量回收:三档可调,配合智能驾驶系统(BEV+Transformer)优化能耗。
四、实际使用建议
- 冬季续航:开启座椅加热替代空调,利用预约充电提前预热电池,寒冷区续航建议按标称值的 50% 规划行程。
- 充电策略:优先选择小米超充站(800V),日常通勤可使用家用充电桩(7kW)夜间补能。
- 选装权衡:Ultra 版用户若追求续航,建议放弃碳纤维尾翼并选择长续航轮胎;若注重性能,需接受续航缩水。
五、未来规划
小米计划在 2025 年推出更多车型,包括搭载固态电池的版本(预计续航超 1000 公里),并通过自研电机(如 V8s)和大压铸技术进一步提升能效。此外,高压预充电路专利(2025 年申请)将优化电池管理,延长低压蓄电池寿命。
总结
小米汽车的续航表现以长续航、快充、冬季稳定性为核心竞争力,覆盖 20-80 万元价格区间,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其技术积累(如 800V 平台、CTB 电池)和生态整合(米家互联)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成为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