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投资与战略合作
1. 电芯与电池技术
- 与宁德时代、北汽蓝谷共建电芯工厂:2024 年,小米与宁德时代、北汽蓝谷合资成立北京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 10 亿元,专注于电芯智能制造。小米持股 5%,宁德时代持股 51%,北汽蓝谷通过平台公司持股 39%。该工厂将采用小米自研的 800V 高压电池包技术,提升电池体积效率至 77.8%,并融入车身结构(CTB 一体化技术),优化车内空间。
- 产业链投资:小米通过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投资了赣锋锂电(3.75 亿元,持股 7.01%)、蜂巢能源(参与 B 轮 102.8 亿元融资)、珠海冠宇(持股 4.3%)等电池企业,覆盖动力电池制造及上游材料。
2. 自动驾驶与智能驾驶
- 收购深动科技:2021 年,小米以 7737 万美元收购自动驾驶公司深动科技,其核心团队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专注于高精地图和定位技术,加速小米自动驾驶技术研发。
- 投资激光雷达与传感器:小米投资禾赛科技(激光雷达)、北醒光子(激光雷达)、矽睿科技(MEMS 传感器)等企业,构建感知层技术生态。
3. 核心零部件与智能制造
- 电机与电控:投资中驱电机(无刷电机研发)、汇川技术(联合研发 V6s 超级电机,转速 21,000rpm),提升动力系统性能。
- 芯片与半导体:投资苏州云途半导体(车规级芯片)、芯能半导体(集成电路),强化车规级芯片自主能力。
- 一体化压铸:自研 9100t 大压铸集群及泰坦合金材料,降低车身重量并提升强度,成为国内唯一同时掌握全自研大压铸技术的车企。
4. 整车生态与海外布局
- 早期投资蔚来、小鹏:2019 年,小米通过顺为资本投资蔚来和小鹏,布局智能座舱与车联网技术,例如小米手表可解锁蔚来汽车,手机充当小鹏车钥匙。
- 海外研发中心:2025 年计划在德国慕尼黑建立电动汽车开发中心,专注高性能车型研发,并计划 2027 年进军欧洲市场。
二、自主造车:小米汽车的技术突破与市场表现
1. 首款车型小米 SU7
- 产品定位:C 级纯电轿车,售价 21.59 万 - 52.99 万元,搭载小米超级电机 V6s、碳化硅高压系统及澎湃 HyperOS 智能座舱,CLTC 续航最高 800 公里。
- 市场表现:2024 年 3 月上市后,首年交付量达 13.68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超 2.9 万辆,累计销量突破 32 万辆,连续 5 个月登顶中大型纯电动车销量榜首。
2. 技术自研与生态整合
- 电驱与电池:V6s 电机转速达 21,000rpm,800V 高压平台支持快速充电;自研电池包体积效率全球最高,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
- 智能驾驶:端到端感知决策大模型支持 0.05 米机械车位泊车,综合算力 508TOPS,搭载 Xiaomi Pilot 智能驾驶系统。
- 生态协同:小米澎湃 OS 实现手机、汽车、家居无缝互联,例如手机导航可直接同步至车载系统,智能家居设备可通过车机控制。
三、战略意图与挑战
1. 战略目标
- 短期:通过高性价比 SU7 抢占 20-30 万元市场,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冲击全球前五。
- 长期:15-20 年进入全球汽车厂商前五,打造 “人车家全生态”,将汽车作为移动智能空间的核心节点。
2. 核心优势
- 供应链整合:通过投资近百家产业链企业(如电池、芯片、传感器),实现关键零部件垂直整合,降低成本。
- 生态协同:小米拥有超 10 亿台 AIoT 设备连接数,可通过汽车拓展生态场景,提升用户粘性。
- 资金支持:截至 2023 年底,小米现金储备达 1363 亿元,计划投入 700 亿元造车,确保长期研发投入。
3. 主要挑战
- 市场竞争:面临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的价格战,以及蔚来、小鹏等新势力的技术迭代压力。
- 产能与交付: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但一期工厂年产能仅 15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9 月投产,产能爬坡压力大。
- 品牌认知:汽车行业对制造工艺和质量管控要求高,小米需突破 “性价比” 标签,树立高端品牌形象。
四、政策与市场环境
1. 政策支持
- 购置税减免:国家将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 2027 年,2024-2025 年免征,2026-2027 年减半,利好小米 SU7 销量。
- 充电基础设施:国务院推动充电网络建设,小米与能链合作布局充电桩,提升补能便利性。
2. 行业趋势
- 智能化与电动化:L4 级自动驾驶、800V 高压平台、CTC/CTB 电池技术成为行业焦点,小米通过自研与投资加速技术落地。
- 全球化竞争:比亚迪、蔚来等中国车企加速出海,小米计划 2027 年进军欧洲市场,需应对欧盟碳排放法规及本土品牌竞争。
总结
小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布局呈现 “自研 + 投资 + 生态” 三位一体的特点:通过自主造车打造核心产品,通过产业链投资强化供应链,通过生态协同拓展场景。尽管面临激烈竞争和产能挑战,但其技术积累、资金实力及生态优势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小米需在提升品牌溢价、加速全球化布局及突破产能瓶颈方面持续发力,方能实现 “全球前五” 的战略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