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二期工厂建设:产能翻倍与技术升级
- 工厂规模与产能目标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位于北京亦庄,紧邻一期工厂,总占地面积扩展至105 公顷(约 1575 亩),较一期工厂(53 公顷)翻倍。该工厂于 2024 年 7 月拿地后 “交款当天即开工”,仅用9 个月完成规划验收,计划于2025 年 6 月中旬竣工,7 月或 8 月正式投产。投产后,小米两座工厂总产能将从一期的 15 万辆提升至35 万辆 / 年,2025 年交付目标也从 30 万台上调至35 万台。
- 技术创新与生产效率
二期工厂延续了一期 “超级工厂” 的智能化定位,采用9100 吨压铸岛集群(规模超过特斯拉上海工厂的 6000 吨压铸岛),通过 72 合 1 一体化压铸工艺将后地板零部件减少至 1 个,降低维修成本并提升生产效率。工厂引入超 700 个机器人,实现冲压、压铸、焊接等关键工艺100% 自动化,每 76 秒可下线一台新车。此外,工厂通过 AI 算法优化供应链管理,结合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经验,打造 “软硬协同” 的智造标杆。
- 应对市场需求的紧迫性
2024 年小米 SU7 交付量达 13.68 万辆,2025 年订单量持续增长,仅 SU7 系列锁单量已超 30 万辆,部分车型交付周期延长至 34 周。二期工厂的快速推进旨在缓解产能压力,避免重蹈新势力车企产能不足的覆辙。
二、新车型布局:SU7 迭代与 YU7 上市
- SU7 Ultra:技术旗舰的量产
小米 SU7 Ultra 作为首款高端车型,搭载双 V8s 电机(总功率超 1500 马力)、宁德时代麒麟电池(15 分钟补能 510 公里)及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2025 年 3 月锁单量突破 1 万台,提前完成全年目标。该车计划于上海车展亮相,并成为二期工厂投产后的重点生产车型。
- YU7:首款 SUV 的市场定位
小米 YU7(中文命名 “御 7”)是小米第二款车型,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车长 4999mm,轴距 3000mm,搭载双电机系统(综合功率 691 马力),续航里程达 820 公里,预计2025 年 6-7 月上市,起售价或为23.59 万 - 24.99 万元,顶配版可能突破 30 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该车已完成冬季高速测试(-10℃环境下续航表现稳定),并通过工信部申报,二期工厂将承担其前期生产任务。
三、供应链与产能协同:从本地到全球
- 供应链优化
二期工厂采用 “直接采购电池包” 模式,与宁德时代合作定制 4680 圆柱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12%,适配欧洲 WLTP 标准。同时,小米在武汉江夏区布局 N3 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年产能 30 万套,为后续车型储备供应链能力。
- 全球产能布局
除北京工厂外,小米计划在武汉经开区建设2000 亩生产基地,辐射华中市场;在海外市场,小米与巴西、墨西哥政府谈判建厂,并计划在波兰设立 KD(散件组装)工厂,利用欧盟关税豁免政策降低成本,为 2027 年进军欧洲、东南亚及中东市场做准备。
四、资金与研发投入:425 亿港元融资的战略意义
2025 年 3 月,小米通过 “先旧后新” 方式配售 8 亿股,募资净额425 亿港元,其中超六成资金用于汽车业务,包括产能扩张、技术研发及海外渠道建设。小米 2025 年研发投入计划增至300 亿元,其中 70 亿 - 80 亿元用于 AI 技术,推动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等核心领域突破。
五、行业影响与挑战
- 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动
小米二期工厂的快速落地加速了行业产能竞赛,其 “All in 造车” 的执行力可能促使更多企业跟进智能化生产。同时,小米将手机领域的效率优势复制到汽车行业,或重塑供应链管理模式。
- 市场竞争与风险
尽管小米 SU7 和 YU7 凭借高性价比和智能化生态获得市场认可,但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在品牌认知度和全球渠道上仍具优势。此外,海外市场的本地化运营、充电基建协同及软件付费模式(如城市 NOA 功能包年 599 欧元)的接受度仍需验证。
总结
小米汽车二期项目是其 “五年内进入全球前五” 战略的关键落子,通过产能扩张、技术创新及全球化布局,小米正试图在智能电动汽车赛道中建立差异化优势。然而,能否实现从 “爆款” 到 “长红” 的跨越,仍需在质量把控、供应链韧性及品牌溢价能力上持续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