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市场表现:销量与市值的双重突破
- 爆款车型 SU7 的爆发
首款车型小米 SU7 于 2023 年 12 月发布,定位 “C 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售价 21.59 万 - 29.99 万元。2024 年 3 月交付后,首月订单突破 5 万台,全年累计销量达 13.5 万辆,超越特斯拉 Model 3 成为 20 万 + 纯电轿车销冠。2025 年 3 月单月销量达 29,244 辆,累计销量 75,869 辆,稳居国内中大型车销量榜首。
- 高端化与产品矩阵扩张
2025 年 2 月推出旗舰车型 SU7 Ultra,售价 52.99 万元起,搭载三电机系统(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对标保时捷 Taycan,首日订单破万。第二款车型 YU7(纯电 SUV)计划于 2025 年 6 月上市,定位 20-30 万元市场,目标抢占主流消费群体。
- 资本认可与市值跃升
2024 年小米集团股价涨幅 121%,市值突破 1 万亿港元;2025 年 2 月达 1.07 万亿港元,超越比亚迪成为全球第三大车企(仅次于特斯拉、丰田)。机构预测,2025 年小米汽车营收或突破 1250 亿元,净利润贡献超 400 亿元,推动集团整体市值向 5 万亿港元迈进。
二、核心战略:生态协同与技术深耕
- 互联网思维重塑汽车产业
- 用户运营:通过直播、短视频等 ToC 互联网营销触达消费者,打造 “米粉” 汽车社群,60% 用户未试驾即下单。
- 生态整合:车机系统 HyperOS 深度联动米家生态,支持语音控制家电、远程充电管理等场景,构建 “人 - 车 - 家” 闭环。
- 性价比策略:SU7 以 21.59 万元起售,标配激光雷达、800V 高压平台等高端配置,复制手机领域 “高配低价” 打法。
- 技术突破与研发投入
- 自动驾驶:全系标配激光雷达 + 端到端智驾系统,支持无高精地图城市 NOA,算法采用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架构,计划 2026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
- 三电系统:自研 V8s 超级电机(27200 转 / 分钟)、9100 吨一体化压铸技术,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 CTB 3.0 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30%,计划 2027 年量产固态电池(续航突破 1000km)。
- 智能底盘:全主动悬架支持 140mm 高度调节,48V 线控制动 / 转向系统提升响应速度 40%,并预留 L4 级自动驾驶硬件接口。
- 产能与供应链管理
- 北京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 2025 年中投产,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武汉工厂筹备中,目标 2026 年产能突破 50 万辆。
- 电池直采策略降低成本,与宁德时代合作定制 4680 圆柱电池,适配欧洲 WLTP 标准。
三、全球化布局:从中国标杆到全球破局
- 分阶段市场进入
- 欧洲首站:2025 年启动海外布局,首站亮相 MWC 2025,计划在德国、法国开设 “体验中心 + 线上预售”,与 MediaMarkt 合作利用其线下网络降低初期成本。
- 东南亚与中东:复制印度 “合资建厂” 模式,与泰国、印尼政府洽谈本地化生产,中东版本强化电池高温适应性(50℃衰减率 < 8%)。
- 本土化策略
- 供应链输出:在波兰设立 KD 工厂,利用欧盟关税豁免政策降低终端售价;与巴西、墨西哥政府谈判工厂选址,输出供应链管理能力。
- 法规适应:针对欧洲 NCAP 安全标准优化 B 柱结构,预留单车 73 欧元法律咨询预算应对 GDPR 数据合规。
- 生态协同出海
- 车机系统 MIUI Auto 兼容 Android Automotive 与 CarPlay,降低用户迁移成本;计划在欧洲推行高阶智驾订阅制(如城市 NOA 包年 599 欧元)。
- 依托 “手机 + 汽车 + AIoT” 生态,车辆接近住宅时自动激活米家智能家居,实现无感解锁、远程控制等场景。
四、挑战与风险
- 产能瓶颈
当前订单积压超 30 万辆,交付周期长达 33 周,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仅 30 万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 技术深水区
自动驾驶算法与特斯拉 FSD、华为 ADS 仍有差距,需在数据积累和端到端模型上持续优化;固态电池量产成本高企,2027 年能否如期落地存疑。
- 国际化考验
欧洲市场面临大众、Stellantis 等传统车企的平价电动车围剿,品牌认知度与丰田、大众相比仍有差距;东南亚需应对本土化生产经验不足的风险。
- 售后服务短板
截至 2025 年 3 月,全国仅 33 家服务中心,部分省份用户需跨城维修,售后网络覆盖不足制约用户体验。
五、未来展望
小米汽车的崛起是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制造业融合的典范。其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逻辑和敏捷迭代的创新能力,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产业格局。若能在 2025 年化解产能瓶颈、突破技术 “无人区”,并在国际化与高端化中复制国内市场的营销奇迹,小米有望在 2030 年跻身全球车企前五,成为智能电动时代的 “新大众”。然而,这场 “跨界逆袭” 的下半场,将更加考验其技术深耕、生态协同与全球化运营的综合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