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与工信部的关联主要体现在生产资质审批、车型备案及行业监管动态等方面。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生产资质的突破与独立化进程
- 初期借壳北汽(2023 年)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在 2023 年 11 月通过工信部第 377 批公告时,生产企业标注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尾标为 “北京小米”。这意味着小米初期通过北汽集团的生产资质实现车型备案,实际生产仍在自建的北京亦庄工厂进行。这一模式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较为常见,如蔚来早期借助江淮代工。
- 独立资质获批(2024 年)
2024 年 7 月,工信部第 385 批公告显示,小米汽车以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名义申报车型,尾标改为 “小米”,标志其获得独立生产资质。这一进展得益于小米自建工厂的产能验证(一期工厂设计产能 15 万辆,2024 年实际交付 13.68 万辆),以及政策对头部企业的支持。
二、车型备案与技术参数
- SU7 系列:首款量产车型
- 参数与配置:SU7 定位纯电动中大型轿车,提供单电机(220kW,磷酸铁锂电池 / 比亚迪)和双电机(495kW,三元锂电池 / 宁德时代)版本,最高车速分别为 210km/h 和 265km/h。车身尺寸为 4997×1963×1440mm,轴距 3000mm,支持激光雷达选装。
- 市场表现:2024 年 3 月上市后,SU7 累计交付量已突破 20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超 2.9 万辆,成为小米汽车销量主力。
- YU7:首款 SUV 车型
- 备案与计划:2025 年 1 月,小米 YU7 单电机版本在工信部备案,车身尺寸 4999×1996×1608mm,轴距 3000mm,搭载宁德时代电池,最高续航 820 公里,计划 6-7 月上市。
- 争议与辟谣:外媒曾猜测 YU7 因 SU7 事故延期,但小米官方强调上市计划不变,并已完成路测和备案。
三、工信部监管与行业影响
- 智能驾驶安全新规
2025 年 4 月,工信部针对智能驾驶召开专项会议,要求车企:
- 禁用 “自动驾驶”“高阶智驾” 等夸大宣传,统一使用 “组合辅助驾驶” 等术语。
- 加强技术验证,禁止以用户为测试对象的 “公测”,紧急 OTA 需按召回流程审批。
这一监管收紧与小米 SU7 事故(2025 年 3 月 NOA 辅助驾驶状态下碰撞致 3 人死亡)直接相关。小米随后推出 “智驾学堂” 用户培训机制,并优化系统逻辑。
- 产能与供应链管理
- 工厂扩建: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于 2025 年中竣工,总面积达 105 公顷,年产能提升至 35 万辆,以满足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
- 电池供应:SU7 和 YU7 分别采用比亚迪弗迪(磷酸铁锂)和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显示小米对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
四、未来挑战与趋势
- 技术合规性
工信部新规要求车企强化驾驶员监测(如人脸识别、座椅压力传感器),并限制 “代客泊车” 等功能申报。小米需在技术迭代中平衡创新与安全,避免重蹈事故覆辙。
- 市场竞争
小米汽车面临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的价格战压力。SU7 起售价约 23 万元,YU7 或对标特斯拉 Model Y(约 26 万元),需通过生态整合(如小米澎湃 OS)构建差异化优势。
- 品牌信任修复
SU7 事故后,小米通过公开数据、第三方调查和用户教育重建信任,但智能驾驶的舆论风险仍需长期管理。
总结
小米汽车在工信部的历程体现了新势力车企 “借壳 - 自建 - 独立” 的典型路径。通过快速获取资质、多车型备案和产能扩张,小米已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然而,智能驾驶的安全争议和监管趋严将成为其下一阶段的核心挑战。未来,技术透明化、用户教育与生态协同将是小米汽车破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