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销量数据与市场表现
- 2024 年全年交付量
小米 SU7 在 2024 年累计交付13.69 万辆,其中 12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2.5 万辆,显示出明显的增长势头。这一成绩对于上市仅 9 个月的新车型而言,已超过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品牌的同期表现。
- 2025 年第一季度爆发式增长
- 中大型轿车市场夺冠: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小米 SU7 以75,869 辆的零售销量位居榜首,远超第二名奥迪 A6L(45,148 辆),成为细分市场的绝对领跑者。
- 新势力周销量前三:在 2025 年第 16 周(4 月 14 日 - 20 日),小米 SU7 交付7,160 辆,位列新势力第三,仅次于理想和零跑,且订单积压量仍高达15 万辆。
- 车型结构:SU7 标准版、Pro 版、Max 版交付量均匀分布(约 2,000-2,500 辆 / 周),而高端车型 SU7 Ultra 因产能限制,周交付量仅451 辆。
- 产能与订单矛盾
小米汽车目前面临产能不足的瓶颈。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订单已超32 万辆,但交付量仅18 万辆,平均等车时间长达40-50 周(约 10 个月)。小米计划通过工厂二期扩建(年产能 15 万辆)和推出新车型 YU7 来缓解压力,并将 2025 年销量目标上调至35 万辆。
二、市场竞争力与策略
- 产品定位与定价
小米 SU7 以21.59-29.99 万元的价格区间切入中高端市场,主打 “高性价比 + 智能化”。其 CLTC 续航 700 公里、8295 芯片智能座舱、Xiaomi Pilot 智驾系统等配置,与特斯拉 Model 3、小鹏 P7 + 等形成差异化竞争。
- 品牌与渠道优势
- 生态协同:小米将手机、智能家居与汽车深度整合,例如通过 HyperOS 系统实现设备互联,吸引米粉群体。
- 渠道扩张:截至 2024 年底,小米汽车门店已覆盖全国 58 城,并计划通过小米之家海外门店试水国际市场(暂未大规模启动)。
- 财务与成本挑战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净亏损62 亿元,每辆车平均亏损约4.53 万元,主要因研发投入和产能爬坡成本高企。不过,其综合毛利率达18.5%,显示成本控制能力逐步提升。
三、行业对比与未来展望
- 新势力竞争格局
- 头部地位稳固:小米 SU7 在 2025 年一季度新势力车型销量榜中夺冠,领先小鹏 MONA M03(47,130 辆)、理想 L6(44,347 辆)等竞品。
- 传统品牌承压:奥迪 A6L、奔驰 E 级等燃油车销量增速放缓,新能源车型占比提升至 70%,市场格局加速向电动化转型。
- 未来增长点
- 产能释放:工厂二期投产后,年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缓解订单积压问题。
- 新车型布局:2025 年计划推出第二款车型 YU7,进一步覆盖家庭用户市场。
- 国际化试水:尽管暂无海外销售计划,但小米 SU7 已在巴黎车展亮相,为 2030 年前进军欧洲市场铺路。
四、风险与挑战
- 供应链瓶颈: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供应波动可能影响交付节奏。
- 价格战压力: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的降价策略可能挤压市场份额。
- 用户口碑管理:需持续优化售后服务和软件体验,避免因质量问题影响品牌形象。
总结
小米汽车凭借 SU7 的爆款表现,已在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2025 年一季度的销量夺冠和订单积压,印证了其产品竞争力,但产能不足仍是短期最大制约。若能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小米有望跻身新势力第一梯队,并为后续全球化扩张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