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冬季的续航表现通过第三方实测数据和技术优化已展现出较强竞争力,尤其在极端低温环境下的表现可圈可点。以下是基于实测数据和技术解析的详细分析:
一、实测续航表现:不同温区差异显著
根据 2024 年汽车之家《新能源超测》冬季测试结果,小米 SU7 在两个温区的表现如下:
- 低温区(5~15℃):
- 续航里程:737 公里(CLTC 标称 810 公里)
- 达成率:91%(组内排名第一)
- 能耗:13.86kWh / 百公里
- 充电速度:30%-80% 充电时间 27 分钟,最大功率 116kW
- 寒冷区(-20~-25℃):
- 续航里程:385 公里(CLTC 标称 810 公里)
- 达成率:47.5%(组内排名第一)
- 能耗:27.14kWh / 百公里
- 充电速度:30%-80% 充电时间 25 分钟,最大功率 119kW
对比竞品:
- 特斯拉 Model 3:在 - 15℃寒冷区续航达成率 38.6%,能耗 30.45kWh / 百公里。
- 比亚迪汉 EV:在 4℃环境下续航达成率 65%,但未参与 - 20℃极端测试。
二、技术优化:四大核心系统提升冬季性能
小米 SU7 的冬季续航优势源于其自研的热管理系统:
- 双模热泵技术:
- 直接热泵:通过冷媒循环为座舱供热,-15℃时无需开启 PTC 加热器即可维持 23℃座舱温度。
- 间接热泵:利用冷却液同时加热电池和座舱,-20℃仍能从空气中吸热,减少 PTC 依赖。
- 124 级电池温控算法:
- 根据电池温度、SOC 和加热需求动态调整加热策略,避免能量浪费。
- 三热源耦合加热:电驱堵转、压缩机余热和 PTC 协同工作,最高提供 18kW 电池加热功率。
- 双面换热设计:电池包两侧均配置液冷板,提升升温效率。
- 湿度平衡 AI 算法:
- 实时监测车内湿度,智能切换内外循环,减少因除雾导致的能耗增加。
- 与竞品相比,空调制热频率降低 30%。
- 硬件配置:
- 电池类型:SU7 Max/Pro 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101kWh),低温活性优于磷酸铁锂。
- 电驱系统:自研碳化硅电机提升能量转化效率,低温下损耗降低 15%。
三、用户场景优化:续航与舒适性平衡
- 座舱舒适性:
- 全系标配座椅 / 方向盘加热:三挡可调,AUTO 模式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节。
- 车载冰箱:支持 35-50℃制热,冬季可提供热饮。
- 驾驶辅助:
- 动能回收扭矩控制:根据路面附着力动态调整回收力度,避免冰雪路面打滑。
- 智能温控:预约充电时自动预热电池,减少低温启动能耗。
四、不同车型与地区表现
- 小米 YU7(SUV):
- 冬季高速测试:雷军驾驶 YU7 在 - 10℃环境下,15 小时行驶 1310 公里,中途仅充电两次,续航达成率超 80%。
- 技术亮点:搭载 1.5T 增程器,冬季可利用发动机余热供暖,减少电池能耗。
- 小米 SU7 Ultra(性能版):
- -5℃实测:续航达成率 60.38%,实际续航 314 公里(CLTC 标称 630 公里),选装碳纤维尾翼导致风阻增加,建议日常使用选择可升降尾翼。
- 重庆地区表现:
- 气候影响:重庆冬季平均气温 4-8℃,SU7 低温区续航达成率 91%,实际续航约 737 公里,接近标称值。
- 充电速度:0-100% 充电时间 64 分钟,30-80% 充电时间 27 分钟,受温度影响较小。
五、用户建议:提升冬季续航的实用技巧
- 驾驶习惯:
- 避免急加速 / 急刹车,冬季能耗可降低 10%-15%。
- 使用 ECO 模式,限制电机功率输出。
- 充电策略:
- 尽量在电池电量高于 20% 时充电,避免低温下低电量损耗。
- 预约充电时开启电池预热,提升充电效率。
- 空调设置:
- 优先使用座椅 / 方向盘加热,减少空调制热频率。
- 空调温度设置为 22℃,每降低 1℃可减少 5% 能耗。
总结
小米汽车在冬季续航领域已建立起技术壁垒,其双模热泵、124 级电池温控等创新技术显著提升了低温性能。实测数据显示,SU7 在 - 20℃寒冷区续航达成率 47.5%,优于多数竞品,而 YU7 在 - 10℃高速测试中表现惊艳。对于重庆等温和地区用户,冬季续航衰减较小,可放心使用;北方用户则需结合充电规划,充分利用预约预热等功能。整体而言,小米汽车的冬季续航表现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为用户提供了可靠的低温出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