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当前出口现状:官方合作与平行进口并存
1. 官方出口合作启动
- 与国机集团子公司合作:2025 年 2 月,小米汽车与天津海博租赁(国机集团子公司)达成协议,推动电动汽车向核心市场出口。国机集团在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业务网络,尤其在俄罗斯市场活跃,目前运营两个汽车品牌的经销商网络。这一合作可能意味着小米汽车将通过国机集团的渠道进入俄罗斯等市场。
- 合作模式:天津海博租赁可能作为出口商,从工厂采购车辆并通过海外渠道销售,同时负责售后维护和技术支持。这种模式类似于传统车企的 “出口代理制”,可降低小米在海外市场的初期投入风险。
2. 平行进口市场试水
- 二手车型流通:2024 年 10 月,二手小米 SU7 通过平行进口渠道进入迪拜、俄罗斯等市场。例如,一辆二手顶配 SU7 在迪拜的售价高达 46 万元人民币(国内二手价约 29 万元),而全新车在俄罗斯的售价更是翻了三倍至 90 万元。尽管销量较低(如俄罗斯 2024 年仅售出 179 辆),但反映出海外市场对小米汽车的兴趣。
- 市场需求驱动:中东和俄罗斯用户对小米 SU7 的高性能(2.78 秒破百)、长续航(CLTC 800km)和智能化配置(车机系统)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在气候炎热的迪拜,SU7 的续航达标率反而更高。
二、未来战略:2027 年正式进军全球市场
1. 国际化时间表
- 2027 年启动海外布局: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 MWC 2025 期间明确表示,小米汽车计划在 2027 年正式进军海外市场,优先进入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此前,小米曾计划在 2030 年启动海外销售,但通过与国机集团的合作,这一进程已提前。
- 欧洲市场重点:卢伟冰提到,小米将在未来三年内进入欧洲,并计划在 2030 年前推出欧洲市场专属车型。例如,SU7 Ultra 在纽博格林赛道创下的圈速纪录(6 分 46.874 秒)已为品牌积累了性能口碑。
2. 技术与认证准备
- 欧盟认证进展:小米 SU7 已通过中国 CNCAP 超五星测试,并被推测能通过欧洲碰撞测试(如 Euro NCAP 五星),为进入欧洲市场扫清障碍。此外,小米在德国慕尼黑设立了研发中心,专注于车型性能调校和本地化适配。
- 供应链与产能支撑:小米北京亦庄工厂二期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投产后年产能将提升至 45 万辆,缓解国内订单积压问题(当前交付周期为 22-31 周),为出口提供产能基础。
三、挑战与风险
1. 产能与国内需求的平衡
- 小米 SU7 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2024 年累计销量达 13.9 万辆,且 2025 年订单已提前售罄。若优先满足国内需求,出口规模可能受限。
- 解决方案: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计划将产能分配向出口倾斜,同时探索海外建厂(如东南亚或欧洲)以降低成本。
2. 市场准入与本地化适配
- 法规差异:不同国家对汽车排放、安全、数据隐私等有严格要求。例如,美国 EPA 认证尚未完成,可能影响进入北美市场的进度。
- 文化适配:海外用户可能需要右舵车型、本地化导航服务(如欧洲的 HERE 地图)或语言支持(如阿拉伯语车机系统),小米需在产品设计上做出调整。
3. 品牌认知与竞争
- 小米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国际化经验可借鉴,但汽车市场竞争更激烈。欧洲用户对本土品牌(如大众、宝马)忠诚度高,小米需通过差异化(如性价比、智能化)打开市场。
- 竞争对手动态:比亚迪、蔚来等中国车企已在欧洲布局,小米需在渠道建设(如小米之家)和售后服务上加快步伐。
四、总结:从 “试水” 到 “战略” 的过渡
小米汽车的出口业务目前以非官方平行进口和试点合作为主,但 2027 年的全球化战略已明确。短期内,俄罗斯、中东等市场可能成为主要出口目的地;中长期来看,欧洲将是重点。若小米能在产能、认证、本地化运营上持续突破,有望复制其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国际化成功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