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优势:产品力与市场表现
- 性能与配置领先
小米 SU7 系列定位中高端,以 SU7 Ultra 为例,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最大功率 1548 马力,零百加速仅 1.98 秒,极速达 350km/h,性能对标超跑。其 CLTC 续航 630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快充,11 分钟可将电量从 10% 充至 80%,满足长途出行需求。
智能驾驶方面,SU7 配备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和 NVIDIA Orin 芯片,支持 L2 + 级辅助驾驶,包括高速领航、自动泊车和端到端全场景驾驶。与特斯拉 FSD 相比,小米 HAD 系统在遵守中国交通规则、急加速 / 刹车频次控制上更优,但硬件成本较高。
- 生态整合与性价比
小米汽车深度融入小米生态,支持与手机、智能家居设备无缝联动。例如,用户可通过语音指令控制家中空调、灯光,或远程预热车辆。2025 款车型起售价约 20 万元,顶配 SU7 Ultra 为 52.99 万元,低于同级别竞品(如特斯拉 Model S、蔚来 ET7),性价比突出。
- 市场销量与口碑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累计销量 75,869 辆,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000 辆,连续六个月稳定在 2 万辆以上,锁单量超 43 万台,市场热度持续攀升。用户评价中,车主对其加速性能、智能座舱和售后服务(如 400 专属服务群)认可度较高,部分车主在事故后仍对车辆安全性表示信任。
二、争议与挑战:需关注的短板
- 智能驾驶可靠性存疑
尽管小米 HAD 系统在技术参数上领先,但实际应用中暴露了感知边界模糊的问题。例如,2025 年 3 月安徽高速事故中,SU7 在智能驾驶状态下未能识别施工路障,导致碰撞,引发对 AEB(自动紧急制动)逻辑和系统响应速度的质疑。此外,部分用户反馈高速刹车距离未达预期,与宣传的 “2 秒级加速” 形成反差。
- 售后服务网络待完善
小米汽车虽已接入超 102 万根充电桩,覆盖全国 365 座城市,但服务网点数量仍不足。2025 年第一季度,其全国服务网点数量尚未匹配市场需求,部分偏远地区用户面临维修等待时间长的问题。不过,小米已启动服务网络扩建计划,通过招募授权服务商提升覆盖能力。
- 增程式技术路线的争议
小米计划推出的增程式车型 “昆仑” 采用 “大电池 + 小油箱” 方案,CLTC 纯电续航 300 公里,增程续航 900 公里,主打 “日常纯电 + 应急增程”。然而,增程式技术长期面临能效和驾控体验的挑战,如亏电状态下动力响应迟滞、噪音增大等问题。行业分析认为,小米需在技术成熟度和用户体验上进一步优化。
三、横向对比:竞品中的差异化定位
维度 | 小米 SU7 | 特斯拉 Model Y | 问界 M9 |
---|---|---|---|
价格区间 | 20-53 万元 | 26-36 万元 | 46-56 万元 |
核心优势 | 生态整合、性价比、高性能 | 品牌溢价、FSD 成熟度、全球网络 | 鸿蒙座舱、华为智驾、豪华配置 |
智能驾驶 | L2 + 级,多传感器融合,端到端大模型 | L2 级,纯视觉方案,FSD V12 迭代 | L2 + 级,华为 ADS 2.0,无图城市 NOA |
续航能力 | 630 公里(CLTC) | 660 公里(CLTC) | 1400 公里(增程) |
用户群体 | 科技爱好者、小米生态用户 | 追求品牌与自动驾驶的高端用户 | 商务人士、家庭用户 |
四、总结:适合哪些用户?
- 推荐选择:
- 预算 20-50 万元,追求高性能、智能化体验的科技爱好者。
- 小米生态用户,希望实现车机、手机、家居无缝联动。
- 注重性价比,对品牌溢价不敏感的消费者。
- 谨慎考虑:
- 对智能驾驶可靠性要求极高,需频繁使用城市 NOA 功能的用户。
- 居住在偏远地区,依赖线下服务网点的车主。
- 对增程式技术长期稳定性存疑的用户。
五、未来展望
小米汽车计划 2025 年推出第二款车型 YU7(中大型 SUV),并布局智能底盘技术(如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若能在智能驾驶安全性、服务网络覆盖和增程式技术优化上持续突破,有望在新能源市场进一步扩大份额。但需警惕 “激进扩张” 带来的品控风险,如 2025 年 4 月高速事故后,小米需加强用户教育和危机公关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