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自 2021 年宣布造车以来,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突破的关键跨越。以下是其发展历程的核心脉络与未来展望:
一、技术研发:全栈自研构建核心竞争力
小米汽车以「十倍投入」为战略起点,在电驱、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 电机技术
自研 HyperEngine V6/V6s 电机,功率密度达 6.78kW/kg,超越特斯拉 Model S Plaid(6.22kW/kg)。2025 年量产的 V8s 电机峰值转速 27200rpm,实验室预研版本已实现 35000rpm,推动小米成为全球电机技术领导者。 - 电池与高压平台
采用宁德时代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支持 5 分钟充电 220km(CLTC)。自研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体积效率 77.8%,配合三热源聚能热管理系统,冬季续航保持率提升 20%。 - 智能驾驶
全栈自研 Xiaomi Pilot 系统,搭载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算法,支持城市 NOA(2024 年底覆盖 100 城)。硬件配置包括 1 颗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算力 508TOPS,端到端智驾里程突破 1 亿公里。 - 制造工艺
投资 9100 吨超级大压铸集群,自研泰坦合金材料,实现 72 合 1 后地板压铸,焊接点减少 840 处,维修成本降低 50%。
二、市场表现:SU7 首年交付 13.6 万辆
首款车型小米 SU7 于 2023 年 12 月发布,2024 年 4 月启动交付,全年交付量达 13.68 万辆,超额完成 10 万辆目标:
- 销量增长:2024 年 4 月交付 7058 辆,12 月单月突破 2.5 万辆,呈逐月攀升趋势。
- 财务表现:2024 年汽车业务营收 328 亿元,净亏损 62 亿元,但第四季度毛利率升至 20.4%,单台毛利超 3.6 万元,盈利曙光初现。
- 用户认可:在中国质量协会测评中,SU7 获「市场关注新车(轿车类)」满意度第一,尤其在动力、续航、智能座舱等维度表现突出。
三、供应链与产能:垂直整合与生态协同
小米通过「技术 + 资本」双轮驱动构建供应链体系:
- 核心供应商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比亚迪(磷酸铁锂)
电驱:汇川技术、联合电子
智能驾驶:禾赛科技(激光雷达)、地平线(芯片)
底盘:拓普集团(空悬系统)、布雷博(卡钳)。 - 投资布局
投资近百家供应链企业,涵盖电池回收(瑞隆科技)、新材料(易弗明)、自动驾驶(深动科技)等领域,强化垂直整合能力。 - 产能规划
北京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 2025 年 6 月投产,总产能达 30 万辆。武汉工厂规划中,未来总产能或突破 50 万辆。
四、未来规划:2025 年冲刺 30 万辆
- 产品矩阵
- SU7 Ultra:2025 年 3 月上市,三电机驱动,零百加速 1.98 秒,售价 81.49 万元,定位超高性能轿跑。
- YU7:首款 SUV 车型,2025 年 6 月上市,搭载激光雷达,CLTC 续航 820km,售价 30-40 万元,目标年销 15 万辆。
- 增程 SUV:内部代号「昆仑」,2026 年推出,起售价 15 万元,瞄准大众市场。
- 市场拓展
2025 年计划进入欧洲市场,优先布局德国、法国等新能源渗透率高的地区,同步推进东南亚市场。 - 充电网络
自建 600kW 超充站(15 分钟补能 510km),与蔚来、小鹏、理想达成充电网络合作,覆盖全国 90% 以上充电桩。
五、挑战与风险
- 竞争加剧:特斯拉 Model 2(2025 年上市)、比亚迪海狮 07 EV 等车型将冲击 20-30 万元市场。
- 产能爬坡:2025 年 30 万辆目标需工厂满负荷运转,供应链稳定性面临考验。
- 盈利压力:尽管毛利率改善,但研发投入(2024 年 241 亿元)与工厂建设仍需持续输血。
总结:互联网速度改写造车逻辑
小米汽车用三年时间走完了传统车企十年的路,其核心优势在于:
- 技术迭代快:V8s 电机、800V 平台等技术领先行业 1-2 年。
- 生态协同强:澎湃 OS 实现「人车家」无缝互联,小米用户转化率超 40%。
- 成本控制优:大压铸工艺、供应链投资降低整车成本 15%。
若能保持当前势头,小米有望在 2025 年跻身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并为长期目标 ——「全球前五车企」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