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厂定位与选址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位于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与一期工厂仅隔一条马路,两者共同构成小米在北京亦庄的 "超级工厂矩阵"。二期工厂总占地面积约 105 公顷(含新增 52 公顷地块),是一期工厂的 1.5 倍,规划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包括 1 号生产厂房等 18 个单体建筑,容积率 0.74,绿地率 15.04%,并配备 1009 个机动车停车位。这一选址延续了一期工厂的区位优势 —— 毗邻京津冀汽车产业链核心区,距离天津港仅 120 公里,便于零部件运输和出口。
二、建设进度与投产计划
- 建设速度:自 2024 年 7 月 25 日拿地后,小米采取 "交款当天即开工" 的激进策略,通过 24 小时不间断施工,仅用 9 个月即完成规划验收(2025 年 4 月 15 日)。这一速度刷新了国内汽车工厂建设纪录,比行业平均周期缩短 60% 以上。
- 投产节点:
- 2025 年 6 月中旬完成竣工验收
- 7 月启动设备联调与试生产
- 8 月正式量产,初期产能爬坡阶段月产约 1.5 万辆
- 2025 年第四季度实现稳定生产,月产能突破 3 万辆
三、产能规划与技术升级
- 产能目标:
- 初期设计年产能 30 万辆(约占小米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的 85%)
- 远期通过产线优化可提升至 50 万辆
- 与一期工厂(优化后年产能 30 万辆)合计最大产能超 80 万辆
- 技术亮点:
- 一体化压铸技术:采用 6000 吨级压铸岛,车身零部件数量减少 70%,生产效率提升 40%
- CTP3.0 麒麟电池产线:支持 10 分钟快充 400 公里,电池包能量密度达 255Wh/kg
- 全流程数字化:部署 5000 + 工业机器人,实现焊接自动化率 100%,质量检测 AI 覆盖率 95%
- 零碳工厂设计:屋顶光伏系统年发电量 1200 万度,配套储能电站可满足 10% 生产用电
四、车型布局与市场影响
- 主力车型:
- 小米 YU7(2025 年 8 月上市):定位中型智能电动 SUV,搭载激光雷达 + Orin-X 芯片,CLTC 续航 750 公里,预售价格 21.99 万元起
- SU7 迭代车型:计划 2025 年底推出改款,升级 800V 高压平台和碳化硅电驱
- 市场覆盖:
- 华北市场:北京双工厂辐射京津冀及东北
- 华中市场:武汉基地(规划中)覆盖长江中游城市群
- 出口业务:通过天津港布局欧洲、东南亚市场,初期年出口量目标 5 万辆
五、供应链与政策支持
- 供应链体系:
- 本地化率达 85%:宁德时代(电池)、联创电子(光学模组)、中创新航(储能)等核心供应商已在亦庄周边设厂
- 自建电池 Pack 车间:实现电池系统自主集成,成本降低 15%
- 政策红利:
- 土地优惠:二期地块成交单价 1585 元 / 平方米,仅为周边工业用地均价的 60%
- 税收减免:享受新能源汽车企业 "三免三减半" 政策,预计 2025 年减税超 5 亿元
- 能耗指标:获得北京市新增能耗指标倾斜,保障工厂满负荷生产
六、行业影响与竞争格局
- 产能释放效应:
- 2025 年第三季度起,小米汽车月均交付量将突破 2 万辆,年底前进入新势力销量前三
- 对特斯拉 Model Y、比亚迪海豹等竞品形成直接冲击,预计将分流 15%-20% 市场份额
- 智能制造标杆:
- 工厂综合自动化率达 95%,人均年产车辆 200 台,是传统车企的 3 倍
- 生产节拍提升至 45JPH(每小时生产 45 辆车),接近特斯拉上海工厂水平
- 技术溢出效应:
- 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 IoT 技术已应用于工厂管理,设备联网率达 100%
- 自研的 "澎湃 OS 车端系统" 实现生产数据与用户数据的实时互通
七、风险与挑战
- 产能爬坡压力:需在 3 个月内将产能从 0 提升至 3 万辆 / 月,对供应链管理提出极高要求
- 市场竞争加剧:2025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预计放缓至 20%,价格战可能进一步激化
- 技术迭代风险:固态电池、4680 电池等新技术可能对现有产线构成升级压力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的投产,标志着小米正式进入智能电动汽车规模化竞争阶段。其 "极致效率 + 生态协同" 的模式,或将重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随着武汉基地的规划推进,小米有望在 2026 年形成 "南北双基地" 产能布局,年总产能突破 100 万辆,为冲击全球前五车企目标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