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当前交付周期(2025 年 4 月)
- 标准版:47-50 周(约 11-12 个月)
- 搭载磷酸铁锂电池,产能占比约 10%,因供应链向高配车型倾斜,交付进度最慢。
- 若现在下单,预计提车时间为 2026 年 2 月至 3 月。
- Pro 版:45-48 周(约 10.5-11.5 个月)
- 采用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产能占比 35%,受电池分批次到货影响。
- 提车时间预计在 2026 年 1 月至 2 月。
- Max 版:42-45 周(约 10-10.5 个月)
- 双电机四驱 + 三元锂电池,产能占比 60%,因激光雷达和 Orin 芯片供应紧张,交付周期较前期延长 9-11 周。
- 预计 2025 年 12 月至 2026 年 1 月提车。
- Ultra 版:18-21 周(约 4.5-5 个月)
- 搭载 508kW 双电机和 820km 续航,产能受芯片和模组供应限制,但交付周期最短。
- 适合预算充足且追求快速提车的用户。
二、影响交付周期的核心因素
- 产能瓶颈
- 北京亦庄工厂一期月产能约 1.2-1.5 万辆,二期工厂原计划 2025 年 6 月投产,但因设备延迟到货,产能爬坡可能推迟至年底。
- 目前积压订单约 8-10 万辆,按当前周交付 7160 台计算,需 12-14 周才能消化完现有订单。
- 供应链波动
- 关键零部件如宁德时代电池、英飞凌 MCU 芯片、禾赛激光雷达等供应不稳定,导致生产计划频繁调整。
- 小米与弗迪电池达成二供协议,2025 年 Q2 起标准版交付周期可能缩短 3-4 周,但短期影响有限。
- 区域分配策略
- 华东、华南等新能源主力市场分配 50% 以上产能,东北、西北地区交付周期延长 15-20 天。
- 福建漳州用户需通过厦门或福州交付中心提车,物流时间额外增加 3-5 天。
- 订单有效期风险
- 小米汽车 App 显示订单有效期为 360 天,用户需在锁单后 7 日内支付尾款,否则订单可能被取消。
- 若因个人原因(如变更交付中心、修改上牌人)导致提车延迟,可能构成违约。
三、缩短等待时间的建议
- 选择特定配置
- Ultra 版交付周期仅为 18-21 周,且产能逐步提升,适合急需提车的用户。
- 避免选装 “生态套装”(如小米智能座舱增强版),可减少 2-3 周等待。
- 关注官方动态
- 通过小米汽车 App 实时查询排队号(每 1 万号约对应 1.5 周等待),并订阅交付进度通知。
- 留意小米官网或社交媒体的产能公告,如二期工厂投产、供应链优化等信息。
- 利用区域政策
- 上海、广东等地区提供置换补贴(1 万元)和购置税减免,部分门店可能优先分配现车。
- 漳州用户可咨询附近城市(如厦门、泉州)的交付中心,部分门店可能有库存调配机会。
四、长期趋势与风险提示
- 产能提升预期
- 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2025 年 H2 交付效率有望改善。
- 若实施三班制生产,月产能可拉升至 2.2 万辆,但需工人招聘培训周期。
- 竞品分流压力
- 极氪 007 改款(4 月上市)和智界 S9(5 月交付)可能引发价格战,导致小米 SU7 订单波动。
- 小米 YU7(纯电 SUV)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若产能分配转向新车型,SU7 交付周期可能进一步延长。
- 供应链不确定性
- 若 Q2 车规级芯片进口受阻,交付周期可能再延长 4-6 周。
- 电池原材料(如碳酸锂)价格波动也可能影响生产节奏。
五、总结
当前小米 SU7 的交付周期已普遍超过 40 周,标准版甚至接近一年,反映出产能与需求的严重失衡。用户需根据自身需求权衡配置、预算和等待时间,优先选择 Ultra 版或关注区域政策以缩短提车周期。长期来看,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供应链优化,交付效率有望逐步提升,但短期内仍需做好长期等待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