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电池与动力系统
- 电池供应商
- 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Max/Pro 车型提供 101kWh 三元锂电池,采用 800V 高压平台技术,支持快速充电(17 分钟补能 510km)。
- 比亚迪弗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电池,覆盖 SU7 标准版及中低端车型,成本优势显著。
- 其他合作方:中创新航(动力电池系统)、珠海冠宇(启停电池)、蜂巢能源(固态电池技术储备)。
- 驱动电机与电控
- 汇川技术:联合研发 V6s 超级电机,转速达 21,000rpm,适配 SU7 Max/Pro 车型,峰值功率 275kW。
- 联合汽车电子(博世参股):供应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支持 SU7 基础版车型,与博世合作开发 ESP 10.0 车身稳定系统。
- 小米自研:V8s 电机转速突破 27,200rpm,采用 960MPa 超高强度特种硅钢,计划 2025 年量产。
二、智能驾驶与座舱
- 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 禾赛科技:SU7 Pro/Max 搭载混合固态激光雷达 AT128,探测距离达 300 米,支持高阶智驾功能。
- 几何伙伴:提供自动泊车、高速领航等算法,覆盖 L2-L4 级自动驾驶场景。
- 英伟达 & 高通:英伟达 Orin 芯片支持智驾算力,高通骁龙 8295 芯片驱动智能座舱交互。
- 传感器与感知系统
- 森萨塔科技:供应空气悬架压力传感器、热管理温度传感器,用于底盘与电池温控。
- 欧菲智能车联:提供车载摄像头,支持多视角环境感知。
- 新纳传感:IMU(惯性测量单元)传感器,提升定位精度。
- 软件与算法
- 中科创达:提供智能驾驶中间件 “魔方”,加速算法迭代,参与车联网系统开发。
- 小米自研:端到端大模型架构支持代客泊车、无保护转向等功能,半年内完成三代智驾系统迭代。
三、车身与底盘
- 结构件与材料
- 无锡振华 / 模塑科技:一体化压铸车身部件,采用轻量化铝合金材料,焊接点减少 840 处。
- 小米泰坦合金:与国家级实验室合作,通过 AI 仿真系统筛选配方,实现高刚性、低碳环保。
- 底盘与制动
- 博世:供应 ABS 系统、DPB 线控制动,提升制动响应速度。
- 拓普集团:空气悬架系统、底盘结构件,单车供应价值达 5000-8000 元。
- 舍弗勒:轮毂轴承采用 “端面花键” 专利技术,增强行驶稳定性。
四、热管理与零部件
- 热管理系统
- 三花智控:热泵技术提升冬季续航,热管理部件市占率超 30%。
- 飞荣达:导热材料与散热模组,保障电池与电机温控性能。
- 关键零部件
- 华域汽车:内饰件、传动轴、制动卡钳,覆盖 SU7 全系车型。
- 蓝思科技:中控屏、仪表盘玻璃,采用车规级抗冲击技术。
- 富奥股份:底盘轻量化部件、智能网联模块,深度参与小米生态链。
五、充电与能源
- 充电桩
- 科大智能:小米家充唯一供应商,“星河” 系列支持 11kW/7kW 双功率切换,兼容鸿蒙生态。
- 星云充电桩:支持无感启动、预约充电,适配小米 SU7 的 “智能补能” 理念。
- 电池回收
- 瑞隆科技:小米投资企业,布局动力电池回收技术,闭环管理电池生命周期。
六、供应链策略与生态协同
- 投资整合:通过小米智造基金、顺为资本投资超 60 家供应链企业,覆盖半导体(黑芝麻智能)、激光雷达(速腾聚创)、材料(瑞隆科技)等领域。
- 自研技术:泰坦合金、V8s 电机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减少对外部供应商依赖。
- 生态复用:复用手机供应链管理经验,例如飞荣达的导热材料、华星光电的车载屏幕。
总结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以 “头部供应商 + 自研技术 + 生态投资” 为核心策略,覆盖电池、电机、智驾、车身等全产业链环节。其合作企业包括宁德时代、博世、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同时通过投资整合和自研技术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未来,随着小米汽车产能扩张和技术迭代,供应链的垂直整合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建议关注小米官方公告及行业动态,以获取最新供应商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