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动力电池与能源系统
- 宁德时代(300750.SZ)
- 核心角色:独家供应小米 SU7 Max 车型的三元锂电池(容量 101kWh,CLTC 续航 800km),并为标准版车型提供磷酸铁锂电池。
- 技术优势:采用 800V 高压平台技术,支持超快充(15 分钟补能 350km),2024 年预计为小米汽车贡献 9GWh 订单量。
- 生态协同:小米通过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等企业,与宁德时代在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深度合作。
- 比亚迪(002594.SZ)
- 业务范围:旗下弗迪电池为小米 SU7 标准版及 YU7 车型提供磷酸铁锂电池,适配中低端车型需求。
- 产能布局:台州弗迪电池工厂年产能超 20GWh,2025 年预计占小米汽车电池采购量的 35%。
- 合作深化:与小米在电驱系统、供应链协同(如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等领域展开合作,提升体积效率至 77.8%。
二、电驱与动力总成
- 汇川技术(300124.SZ)
- 核心产品:子公司苏州汇川联合动力供应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联合研发 V6s 超级电机(转速 21,000rpm),适配 SU7 Max/Pro 及 YU7 高性能车型。
- 市场地位:2024 年电驱动系统市占率国内第三,小米订单占其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的 18%。
- 联合电子(未上市)
- 合作内容:为小米 SU7 基础版提供驱动电机,适配 800V 高压平台,2024 年交付量超 5 万台。
- 关联上市公司:威孚高科(000581.SZ)通过间接参股联合电子,深度参与小米汽车电驱系统供应。
三、智能驾驶与座舱
- 德赛西威(002920.SZ)
- 核心业务:提供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与高通骁龙 8295 芯片深度适配,支持多屏交互、语音助手等功能。
- 技术壁垒:2024 年智能座舱市占率国内第一,小米订单占其营收的 12%。
- 速腾聚创(2498.HK)
- 产品定位:4D 毫米波雷达供应商,获小米 SU7 Ultra 车型定点,2025 年预计交付量超 10 万台。
- 市场表现: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2024 年全球 ADAS 激光雷达销量冠军,市值超 193 亿港元。
- 星网宇达(002829.SZ)
- 核心技术:提供 IMU(惯性测量单元)及无人驾驶测试服务,技术覆盖高精度定位与动态控制。
- 合作深度:与小米联合开发下一代线控底盘技术,2025 年订单金额预计增长 50%。
四、车身与轻量化材料
- 华域汽车(600741.SH)
- 业务范围:供应车身结构件、座椅总成及内饰模块,单车价值量超 2000 元,2024 年营收贡献占比提升至 15%。
- 产能布局:全球 12 个生产基地,适配小米海外扩张需求,2025 年新增产线投产。
- 中复神鹰(688295.SH)
- 核心产品:碳纤维材料供应商,SU7 Ultra 全车碳纤维用量超 710kg,单车价值量达 7.1 万元。
- 技术壁垒:与中南大学联合研发高性能碳基材料,年产能 5000 吨,国内市占率超 30%。
五、热管理与底盘系统
- 奥特佳(002239.SZ)
- 核心产品:热管理系统(空调、冷却系统),单车价值量超千元,2024 年获小米定点合作项目超 5 个。
- 市场份额:国内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占率 18%,小米订单占其营收的 25%。
- 银轮股份(002126.SZ)
- 业务范围:热交换器、后处理排气系统,2022 年新增小米为重要客户,2024 年营收增长 36%。
- 技术迭代:推出新型相变材料,热管理效率提升 15%,适配 800V 快充趋势。
六、生态链与关联企业
- 富特科技(未上市)
- 合作内容:供应车载电源产品,获小米 “2024 优秀质量奖”,2025 年订单金额预计超 8 亿元。
- 关联上市公司:春秋电子(603890.SH)为其提供中控屏结构件,津荣天宇(300988.SZ)供应热管理部件。
- 九号公司(689009.SH)
- 潜在协同:虽未直接供应汽车零部件,但作为短交通领域龙头,其智能驾驶技术(如机器人操作系统)可能与小米汽车生态链形成互补。
七、代工与生产资质
- 北汽蓝谷(600733.SH)
- 代工角色:初期借用北汽越野车公司生产资质,实际生产位于小米亦庄自建工厂,2025 年计划申请独立生产资质。
- 合作逻辑:北汽集团新能源板块核心企业,具备产能基础与资质优势,代工 SUV 车型商标为 “小米牌”。
八、风险与趋势
- 技术迭代风险:碳化硅芯片、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依赖欧美日供应商,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冲击产能。
- 产能爬坡压力:小米 2025 年交付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供应链企业需应对订单激增带来的生产压力。
- 生态协同机遇:小米通过投资参股 104 家产业链企业,构建 “人车家全生态”,未来或通过规模效应分摊研发成本。
总结
小米汽车的核心供应商以头部上市公司为基础,覆盖电池、电驱、智能驾驶、车身结构等关键环节。投资者可重点关注技术壁垒高、订单占比大的企业(如宁德时代、汇川技术、华域汽车),同时警惕市场短期炒作风险。随着小米产能扩张与技术迭代,供应链企业的业绩弹性将进一步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