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近期事故案例及官方回应
1. 安徽铜陵高速事故(2025 年 3 月 29 日)
- 事件经过: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德上高速池祁段开启 NOA 智能辅助驾驶时,因前方施工改道,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提醒减速,但驾驶员接管后仍以 97km/h 速度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导致车辆爆燃,3 名司乘人员遇难。
- 争议焦点:
- 智能驾驶预警机制:从系统警告到驾驶员接管仅 1 秒,碰撞前 2 秒触发紧急制动,被质疑预警时间过短。
- AEB 功能失效:小米 SU7 标准版 AEB 设计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与行业同类配置一致,但事故中未有效避免碰撞。
- 车门锁死问题:网传事故后车门无法打开,小米回应称车门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但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确认。
- 官方回应:雷军承诺 “不回避”,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调查,并将公布最终结果。
2. 北京高速自动驾驶事故(2025 年 4 月)
- 事件经过:一辆处于 L3 级自动驾驶模式的小米 SU7 在变道时与相邻车辆碰撞,原因初步判定为 “传感器短暂误判 + 驾驶员未及时接管”。
- 技术争议: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在复杂路况下存在响应延迟,华为、蔚来等竞争对手借机宣传自身 “冗余安全系统”。
3. 四川内江超速事故(2025 年 4 月 17 日)
- 事件经过:一辆小米 SU7 Ultra 因超速行驶(最高时速 350km/h)与电动车碰撞,导致电动车驾驶员脑死亡。
- 行业警示:高性能电动车在公共道路的极端性能释放引发讨论,建议设置电子围栏限制市区速度。
4. 南京起火事故(2024 年 9 月)
- 事件经过:因路面湿滑和驾驶员操作不当,车辆撞向隔离带导致电池底部受损,出现短时冒烟和明火,乘客受伤。
- 官方结论:电池内部局部短路,向下泄压设计有效控制火势。
二、技术争议与安全性能解析
1.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局限性
- L2 级与 L3 级的边界模糊:尽管小米 SU7 宣称符合 L3 级标准,但国家应急管理部明确,当前市售智驾车辆最多属于 L2 级,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
- 传感器方案差异: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依赖双目纯视觉方案,在复杂路况(如施工路段)对静态障碍物识别能力较弱。
2. 电池安全与碰撞防护
-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电池仓与乘员舱地板一体化设计,提升扭转刚度至 51000N・m/deg,全球量产车最高。
- 电芯倒置技术:Max 版配备该技术,极端情况下可快速向下释放能量,但标准版未搭载。
- 碰撞测试表现:C-NCAP 测试中获五星,正面碰撞电池未起火,但头部保护得分较低;追尾卡车测试中 A 柱无变形。
3. 被动安全配置
- 高强度车身:90.1% 采用高强度钢 / 铝合金,2000MPa 热成型钢车门横梁,防脱钩设计确保碰撞后车门不侵入座舱。
- 气囊系统:全系标配 7 个气囊,副驾异形气囊防止头部滑落,远端气囊减少乘员互撞。
三、用户反馈与行业影响
1. 用户信任度分化
- 正面案例:河南巩义坠崖事故中,小米 SU7 翻滚 20 米后乘员舱保持完整,车主家属再次购买 Max 版。
- 负面争议:安徽事故家属质疑小米 “避重就轻”,要求厘清车门锁死、燃烧原因等问题。
2. 市场与品牌影响
- 销量波动:安徽事故后,小米港股市值蒸发超 1300 亿港元,标准版交付量占比从 45% 降至 28%。
- 召回事件:2025 年 1 月召回 3.09 万辆标准版,因自动泊车软件策略问题导致障碍物识别异常。
3. 行业警示
- 智能驾驶宣传需规范:部分用户将 NOA 误认为 “自动驾驶”,车企需强化 “人机共驾” 责任划分。
- 技术迭代压力:华为 ADS 3.0、特斯拉 FSD 等竞品强调 “无图方案” 和冗余设计,小米需加快技术升级。
四、专家观点与监管动态
1. 技术改进建议
- 清华大学李明:需明确人机责任划分,法规应要求车企在宣传中强化 “辅助驾驶” 属性。
- 沃达福张翔:建议建立第三方数据验证机制,避免车企自证数据客观性。
2. 监管趋势
- 国家应急管理部:L3 级自动驾驶普及前,需完善事故责任认定标准,避免 “技术越先进,人类警惕性越低” 的悖论。
- 市场监管总局:2025 年 3 月约谈小米,要求加强智能驾驶功能合规性测试。
五、消费者决策建议
- 理性看待智能辅助驾驶:即使车辆宣称 L3 级,仍需保持注意力,避免过度依赖。
- 优先选择高配车型:Max 版配备激光雷达和电芯倒置技术,安全冗余更高。
- 关注 OTA 升级:小米已通过 OTA 修复自动泊车问题,建议及时更新系统。
- 参考第三方评测:C-NCAP 五星成绩、中保研测试结果可作为安全性能的重要参考。
总结
小米汽车近期事故暴露了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局限性和用户教育不足的问题,但其高强度车身和被动安全配置在多起事故中表现优异。对于消费者而言,需在技术创新与安全风险间权衡;对车企而言,需加快技术迭代并强化用户责任认知。随着监管趋严和行业竞争加剧,小米能否通过透明调查和技术升级重塑信任,将成为其市场表现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