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官方目标与实际进展
小米汽车 2025 年的官方销量目标为35 万辆,这一目标在 2025 年 3 月由雷军宣布上调,较最初的 30 万辆增长 16.7%。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汽车已交付7.56 万辆,完成率 21.61%。若保持当前季度交付节奏(约 7.5 万辆 / 季度),全年销量有望达到30 万辆,接近官方目标。不过,考虑到新车型上市和产能释放,实际销量可能更高。
二、产能与供应链支撑
- 工厂产能:小米北京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加上一期工厂的 15 万辆产能(实际产能已提升至 20 万辆),总产能可达35 万辆,与销量目标匹配。
- 供应链优化:小米通过 “投资 + 孵化” 模式布局百余家供应商,核心零部件如电池(CTB 一体化技术)、电机等实现自主研发,供应链韧性增强。此外,二期工厂采用双班生产模式,产能利用率有望突破 200%,进一步保障交付能力。
三、市场需求与产品矩阵
- 现有车型表现:首款车型 SU7 在 2025 年 3 月单月销量达29,244 辆,累计交付超 18 万辆,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其性能参数(零百加速 2.78 秒、CLTC 续航 830 公里)和性价比(起售价 21.59 万元)持续吸引消费者,尤其在 20 万 - 30 万元价格带形成竞争力。
- 新车型布局:第二款车型 YU7(纯电 SUV)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定位 20 万 - 25 万元,对标特斯拉 Model Y 和华为智界 R7。若 YU7 月销量稳定在 2 万 - 3 万辆,全年可贡献 15 万 - 20 万辆增量。
- 市场扩张:小米计划 2025 年将门店数量从 200 家扩展至 2 万家,覆盖三四线城市,并通过 “汽车 + 智能家居” 生态吸引家庭用户。
四、行业趋势与竞争环境
- 市场增长: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预计保持 20% 的年复合增长率,渗透率超 50%。政策方面,购置税减免和车船税优惠延续,进一步刺激需求。
- 竞争格局:小米需面对特斯拉(Model 3/Y)、华为(智界 R7)、理想(增程车型)等品牌的竞争。例如,华为智界 R7 增程版若降价至 24.98 万元,可能稀释 YU7 的价格优势。但小米通过生态协同(如 HyperOS 系统与手机互联)和性价比策略,仍有望在细分市场占据份额。
五、风险与挑战
- 产能爬坡:二期工厂 6 月投产后,实际产能释放需要时间,若供应链出现波动(如电池供应延迟),可能影响交付节奏。
- 盈利压力:尽管小米汽车毛利率提升至 18.5%,但 2024 年净亏损仍达 62 亿元,高销量可能导致短期亏损扩大。
- 政策变化:若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可能影响市场需求。
六、销量预测与结论
综合以上因素,小米汽车 2025 年销量预计在35 万 - 40 万辆之间,其中 SU7 贡献约 25 万辆,YU7 贡献约 10 万 - 15 万辆。若产能释放顺利且市场需求超预期,不排除冲击45 万辆的可能性。长期来看,小米计划通过 “轿车 + SUV” 双线布局、国际化扩张(2026 年进入欧洲市场)和技术迭代(固态电池、L4 级自动驾驶),在 2030 年实现全球前五的销量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