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品牌名称的延续性
小米汽车从项目立项到首款车型发布,始终沿用 “小米” 品牌。这一策略与小米集团的整体品牌战略高度一致 —— 通过 “小米” 品牌的科技属性和用户认知,快速建立汽车业务的市场信任。例如:
- 商标注册:小米早在 2018 年就申请了 “米车生活”“米车” 等商标,但最终并未采用这些名称,而是直接以 “小米汽车” 作为品牌主体。
- 资质认证:2024 年 7 月,工信部公告显示小米汽车已获得独立造车资质,企业名称明确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车尾标也统一为 “小米”,进一步强化了品牌一致性。
二、车型命名的逻辑与创新
虽然品牌名称未变,但小米在车型命名上展现了独特的策略:
- SU7 的命名深意:
- “SU” 的含义:首款车型命名为 “SU7”,其中 “SU” 代表 “Speed Ultra”(极速),既呼应了小米 “为发烧而生” 的品牌基因,也体现了其对性能的追求。
- “7” 的象征意义:数字 “7” 在汽车行业常被用于高端车型(如宝马 7 系),小米借此传递其冲击高端市场的决心。此外,雷军在发布会上强调 “SU7” 要 “朗朗上口”,符合小米一贯的用户导向命名风格。
- 后续车型的命名扩展:
- YU7 的中文命名:2025 年 3 月,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 正式定名为 “小米御 7”,寓意 “陆地战车,御风而行”。这一命名既延续了 “小米” 品牌,又通过 “御” 字强化了车型的性能与气场。
- 内部代号的使用:在开发阶段,小米曾为部分车型使用内部代号(如增程式 SUV 的 “昆仑”、SU8 的 “MX11”),但这些代号仅用于项目管理,从未作为公开名称使用。
三、关于 “曾用名” 的传闻与澄清
- “澎湃汽车” 的传闻:
- 2023 年 10 月,有消息称小米可能将汽车品牌更名为 “澎湃汽车”,并提及 “小米澎湃” 商标注册信息。这一传闻源于小米在芯片(澎湃 S1、C1、G1)和操作系统(澎湃 OS)领域的 “澎湃” 系列命名,以及与广汽埃安 “Hyper” 品牌的潜在冲突。
- 但事实上,小米汽车官方公众号自上线以来一直使用 “小米汽车” 名称,且后续工信部公告、产品发布等均未采用 “澎湃” 相关名称。雷军在 2025 年 2 月的 SU7 Ultra 发布会上也明确表示,小米汽车将坚持 “小米” 品牌,不会更名。
- 其他潜在混淆点:
- “北京小米” 的过渡:早期小米汽车因资质问题需与北汽合作生产,工信部公告中曾出现 “北京小米” 的企业名称。但 2024 年独立资质获批后,企业名称已统一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生态链产品的命名:小米生态链中曾有 “米家车载充电器”“小米行车记录仪” 等产品,但这些均属于配件范畴,与整车品牌无关。
四、品牌战略的底层逻辑
小米汽车坚持 “小米” 品牌的背后,是其对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深度布局:
- 品牌协同效应:
- 通过 “小米” 品牌的高认知度,快速将手机用户转化为汽车用户。例如,小米 SU7 的用户中,60% 为小米手机用户。
- 小米澎湃 OS(Hyper OS)的底层整合,实现了手机、汽车、家居设备的无缝互联,强化了品牌生态的一致性。
- 市场定位的延续:
- 从智能手机到汽车,小米始终以 “高性价比 + 极致性能” 切入市场。例如,SU7 以 21.59 万元起售,对标特斯拉 Model 3;而 SU7 Ultra 以 52.99 万元定价,打破了国产电动车的高端价格天花板。
总结
小米汽车自诞生以来,品牌名称始终为 “小米汽车”,从未有过官方层面的更名。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 “澎湃汽车” 等传闻,以及内部代号的使用,但这些均未改变其品牌主体。这一策略既体现了小米对品牌价值的珍视,也通过 “小米” 品牌的科技属性和生态协同效应,为其汽车业务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基础。未来,随着小米汽车产品线的扩展(如增程式 SUV、SU8 等),“小米” 品牌仍将是其核心标识,而车型命名的创新则会继续丰富其市场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