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 26 日,小米汽车旗舰车型 SU7 Ultra 的预定量数据已展现出强劲的市场表现,其核心信息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维度:
一、预售阶段订单爆发式增长
- 预售初期的订单峰值
小米 SU7 Ultra 于 2025 年 2 月 27 日正式上市,标准版售价 52.99 万元,较预售价 81.49 万元直降 28.5 万元,引发市场抢购热潮。官方数据显示:
- 10 分钟内大定订单突破 6900 台,2 小时内大定订单突破 1 万台,28 小时内大定订单突破 1.5 万台。
- 截至 3 月 2 日下午 5 点,大定订单突破 1.9 万台,锁单超过 1 万台,提前完成全年 1 万台的销售目标。
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小米汽车的预售纪录,也创下了 50 万元以上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单日订单量新高。
- 用户画像与市场定位
从订单结构看,小米 SU7 Ultra 的目标用户以高端消费群体为主:
- 传统豪华品牌用户占比突出:首批车主中,BBA(宝马、奥迪、奔驰)56E(5 系、A6L、E 级)车主占比达 50%-60%,保时捷、法拉利等超豪华品牌增换购用户占比 80%-90%。
- 小米生态用户协同效应显著:68% 的预订用户为小米手机用户,43% 已拥有至少 5 件小米智能家居设备,体现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落地成效。
二、交付与产能动态
- 交付进度与产能爬坡
- 2025 年 3 月 2 日,小米 SU7 Ultra 开启全国首批交付,首周交付量为 451 台。
- 截至 4 月 21 日,小米汽车整体订单量连续六周下滑,但 SU7 Ultra 仍保持每周约 5000 台的新增订单,占总订单的 25%-30%。
- 产能方面,小米汽车工厂已实行双班制生产,并计划通过二期工厂扩建将年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但 SU7 Ultra 因技术复杂度较高,产能释放相对缓慢。
- 交付周期与用户等待
受限于产能,小米 SU7 Ultra 的交付周期较长。截至 4 月 22 日,SU7 标准版、Pro 版、Max 版的交付等待时间分别为 47-50 周、45-48 周、42-45 周,而 SU7 Ultra 的交付周期尚未单独公布,但预计将更长。这一情况可能对后续订单增长产生一定压力。
三、市场影响与行业对比
- 对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冲击
小米 SU7 Ultra 以 “性能对标保时捷,价格腰斩” 的策略,直接挑战传统豪华品牌的定价体系。其 52.99 万元的售价较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149.8 万元)和特斯拉 Model S Plaid(102.89 万元)具有显著价格优势,同时凭借 1.98 秒零百加速、800V 高压平台等技术参数,重塑了 50 万元以上市场的价值标准。
- 与本土竞品的差异化竞争
在国内市场,SU7 Ultra 主要对标极氪 001 FR(76.9 万元)、蔚来 ET7(42.8 万元起)等车型。其核心优势在于 “赛道级性能 + 智能生态” 的组合,例如上海国际赛车场 2 分 09 秒 944 的圈速成绩打破保时捷纪录,以及 HyperOS 车机系统与手机、家居的无缝互联。
四、未来挑战与趋势
- 产能与交付的平衡
尽管订单火爆,但小米汽车需在提升产能的同时确保品控。目前 SU7 系列整体交付周期已超过 40 周,若无法有效缓解产能压力,可能导致用户退订或品牌口碑受损。
- 技术验证与长期竞争力
SU7 Ultra 的三电机系统、赛道级电池等技术尚未经过大规模用户验证,长期可靠性和耐久性仍需观察。此外,随着宁德时代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量产,小米需持续迭代以保持技术领先。
- 品牌高端化的持续突破
小米能否摆脱 “性价比” 标签,在 50 万元以上市场建立高端品牌认知,将是其长期挑战。当前订单中 BBA 用户占比高,但若后续无法提供匹配的服务体验(如专属售后网络、高端用户权益),可能影响复购率。
五、数据总结与最新动态
时间节点 | 订单数据 | 备注 |
---|---|---|
2025 年 2 月 27 日 | 10 分钟大定 6900 台,2 小时破万,28 小时破 1.5 万 | 上市首日数据 |
2025 年 3 月 2 日 | 大定破 1.9 万,锁单破 1 万,提前完成年销目标 | 交付启动日数据 |
2025 年 3 月 3 日 - 9 日 | 周新增订单 5000 台,占小米汽车总订单的 25%-30% | 产能爬坡期数据 |
2025 年 4 月 14 日 - 20 日 | 周交付量 451 台,交付周期超 40 周 | 产能瓶颈显现 |
(数据来源:)
总结
小米 SU7 Ultra 的预定量数据反映了其在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竞争力,尤其是通过 “高开低走” 的定价策略和生态协同效应,成功吸引了传统豪华品牌用户。然而,产能不足、交付周期长等问题可能制约其后续增长。未来,小米需在技术迭代、产能提升和品牌建设三方面持续发力,以巩固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