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工生产:北汽为主,多元合作
- 核心代工伙伴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系列主要由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代工生产。根据工信部公告,小米 SU7 的生产方明确标注为北汽越野,这一合作模式延续了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 “轻资产” 的运营逻辑,借助北汽成熟的生产线和资质快速实现量产。
- 合作模式:小米负责产品设计、研发及市场推广,北汽越野承担生产制造,双方在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等环节深度协同。例如,小米 SU7 的电芯由宁德时代提供,电池总成由小米自研,电机则来自苏州汇川联合动力。
- 产能支撑:北汽越野的代工产能为小米 SU7 的快速交付提供了保障。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累计锁单超 43 万台,剩余未交付订单约 15 万台,交付周期最长达 11 个月。
- 潜在代工扩展
- 武汉东风代工新车型:据 2024 年底消息,小米第三款车型 “昆仑” SUV(增程式动力,定位 15 万元级)可能交由武汉东风汽车代工,或通过改造东风现有工厂解决产能问题。
- 传闻与辟谣:此前曾有江淮代工的传闻,但小米官方未予确认。小米更倾向于通过自建工厂(如北京亦庄二期工厂,2025 年 6 月投产后总产能达 30 万辆)逐步减少对代工的依赖。
二、销售渠道:“1+N” 模式,直营与代理结合
- 渠道架构
- “1” 个交付中心:小米在核心城市自建自营交付中心,承担交付、售后及部分销售职能,一城一设,作为效率标杆。例如,南京交付中心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高效交付,人均产能是传统 4S 店的 4-5 倍。
- “N” 个代理触点:
- 销服一体店:与百强经销商集团(如恒信汽车、元通汽车)合作,在主流汽车商圈建设 2S 店,提供代理销售和授权服务。
- 科技生态融合店:在核心商圈的小米之家引入汽车业务,利用小米的 3C 零售渠道优势,打造 “汽车 + 智能家居” 的体验场景。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门店总数达 235 家,覆盖 65 个城市,服务网点扩展至 127 家。
- 渠道扩张
- 快速下沉:2025 年 3 月新增 15 家门店,4 月计划再新增 33 家,首次进入保定、德州等 7 个城市,目标年底前实现 “销售门店覆盖 100 城,服务网点覆盖 90% 地级市”。
- 效率优化:小米通过 “交付中心统一交付 + 代理销售” 模式,避免经销商压库和价格混乱,同时利用小米之家的高流量(单店日客流量 5000+)降低租金成本。
三、供应链管理:自研与外采并行
- 核心零部件策略
- 电池与电机:小米 SU7 的电池 Pack 主要依赖宁德时代(74%),自研比例仅 26%,但在 CTB(Cell to Body)集成技术上实现 100% 自研,提升空间利用率和能量密度。
- 自动驾驶:小米智驾团队年内扩编至 1500 人,重点攻关城市 NOA 和端侧大模型应用,计划 2026 年达 2000 人,年度预算超 15 亿元。
- 产能与供应链协同
- 自建工厂: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 2025 年 6 月投产后总产能达 30 万辆,满负荷或超 50 万辆,每小时可生产 40 辆 SU7。
- 全球化布局:与 LG 新能源合作确保动力电池供应,同时探索住宅储能等新业务协同;与德迈仕等企业合作,深化核心零部件供应链整合。
四、市场动态:销量领跑,生态协同
- 销量表现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零售销量 75,869 辆,位居新势力车型榜首,中大型轿车销量第四,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连续六个月保持 2 万辆以上稳定输出。
- 战略升级
- 生态融合:小米汽车与机器人技术(如 “天工 Ultra” 机器人)、AIoT 设备(连接数超 10 亿台)深度协同,构建 “人车家全生态”,推动估值体系向科技巨头切换。
- 高端化突破:SU7 Ultra 首月订单破 1 万台,SUV 车型 YU7(0-100km/h 加速 3.2 秒)即将上市,2025 年交付量预期上调至 50 万辆,汽车业务收入或达 1250 亿元。
总结
小米汽车通过北汽代工 + 自建工厂的混合生产模式、“1+N” 直营代理结合的渠道策略,以及自研与外采并行的供应链管理,快速实现了从 0 到万辆级交付的突破。随着北京二期工厂投产、新车型上市及渠道下沉,小米汽车在 2025 年有望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但其产能爬坡、供应链自主化及生态协同的可持续性仍需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