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厂概况与建设进度
- 地理位置与规模
小米汽车工厂位于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具体包括马驹桥智造基地和景盛南四街 19 号,总占地面积约 71.8 万平方米。该工厂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智造园区,包含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车间,以及总长 2.5 公里的测试跑道。
- 分期建设与投产情况
- 一期工厂:2021 年 11 月启动建设,2023 年 7 月竣工,2024 年 3 月正式揭幕,4 月开始交付首款车型 SU7。一期工厂年产能设计为 15 万辆,极限产能可达 30 万辆 / 年,月均产能约 2.5 万辆。
- 二期工厂:2024 年 7 月启动建设,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二期工厂与一期相邻,投产后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未来可满足小米 SU7、YU7 等车型的生产需求。
- 产能爬坡与市场交付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累计交付超 20 万辆,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为缓解产能压力,一期工厂通过产线调整实现月产 2.4 万辆(利用率近 200%),二期工厂投产后,预计 2025 年三季度实现稳态生产,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
二、技术创新与智能制造
- 高度自动化生产
工厂配备超过 700 台机器人,实现大压铸、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例如,9100 吨超大型压铸岛可实现一体化车身零件成型,焊接精度控制在 ±0.5 毫米以内,每 76 秒下线一台整车。
- 绿色环保实践
- 废气处理:涂装车间采用水性涂料(VOCs 含量低于 20%)、干式纸盒喷漆房及三室 RTO 直燃技术,废气处理效率达 99%,排放优于北京市标准 50%。
- 废水循环:生产废水经预处理、混合污水处理、中水处理系统后,循环用水比例达 50%,重金属零排放。
- 清洁能源:屋顶铺设 16.2 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年发电量 1640 万度,减少碳排放 9905 吨,相当于种植 54 万棵树。
- 研发与测试能力
工厂内设有 29 个研发实验室,覆盖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等领域。测试跑道涵盖 18 种路况,支持最高 120km/h 的性能测试,确保产品可靠性。
三、供应链与合作伙伴
- 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 电池:宁德时代提供三元锂电池,比亚迪弗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电池,支持 800V 超快充技术。
- 驱动电机:汇川技术及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提供高效电机,拓普集团供应空气悬架系统。
- 智能座舱:高通芯片、蓝思科技中控屏、和而泰智能控制系统。
- 充电网络合作
小米与蔚来、小鹏、理想达成充电补能网络合作,接入超 2.9 万个充电桩,支持小米汽车 APP 扫码充电及即插即充服务。
四、车型规划与市场表现
- 首款车型 SU7
- 定位与售价:中型纯电轿车,售价 21.59 万 - 29.99 万元,续航 700 公里以上,搭载小米澎湃 OS 系统及自研智能驾驶技术。
- 市场成绩:2024 年 4 月交付,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锁单超 24.8 万辆,成为小米汽车销量主力。
- 后续车型布局
- SU7 Ultra:2025 年 2 月上市,售价 52.99 万元起,搭载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硬件。
- YU7:纯电 SUV 车型,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定位家庭用户,延续 SU7 的高品质标准。
五、政策支持与行业影响
- 政策红利
小米汽车被纳入北京市 2022 年 “3 个 100” 重点工程,享受土地、税收等政策支持。央视评价其 “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注入创新动力”,体现政府对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认可。
- 行业竞争与挑战
面对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及传统车企的竞争,小米凭借 “手机 × 汽车 ×AIoT” 生态协同,试图以高性价比和智能化体验突围。2024 年汽车业务营收 328 亿元,毛利率 18.5%,虽仍处亏损阶段,但展现出增长潜力。
六、未来展望
- 产能扩张
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计划进一步提升产能至 30 万辆 / 年,并探索海外布局。泰国政府已邀请小米在当地设立首个海外工厂,拓展东南亚市场。
- 技术投入
2025 年研发投入预计达 300 亿元,其中四分之一投向 AI 领域,推动智能驾驶、车联网等技术迭代,目标成为全球前五车企。
- 全球化战略
小米计划五年内新增 1 万家海外门店,加速汽车及 IoT 产品出海,依托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提升国际市场份额。
小米造车工厂不仅是其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生产核心,更体现了小米在智能制造、绿色科技及生态协同方面的战略布局。随着产能释放与技术升级,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