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市场表现来看,小米汽车在新势力阵营中已稳居第一梯队。尽管 2025 年 3 月底曾因事故舆情导致订单短期波动,但凭借存量订单的充足储备(累计锁单超 43 万台)和满负荷生产状态,其周交付量仍保持在 6000-7000 台区间。值得注意的是,小米 SU7 各版本交付分布较为均衡,标准版、Pro 版和 Max 版单周交付量均在 2000-2500 台之间,而 Ultra 版因产能限制占比偏低(约 6.3%)。
订单端方面,小米汽车近期新增订单量呈现放缓趋势。第 16 周新增订单约 8000 份,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较 2025 年 2 月底的峰值(单周 1.9 万份)下降明显。这一变化与小米 SU7 Ultra 热度消退及市场竞争加剧有关,但存量订单的交付周期仍长达 40-50 周(约 10-12 个月),显示用户对品牌的长期信心。
产能瓶颈仍是制约小米汽车销量增长的关键因素。目前北京工厂通过双班制将周产能提升至 7500 台,但面对超 15 万台的未交付订单,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的产能释放将成为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的重要保障。此外,小米汽车在上海车展的参展(4 月 23 日 - 5 月 4 日)虽未发布新车,但 SU7 Ultra 的技术展示和品牌热度有望进一步刺激订单转化。
与竞品对比,小米汽车在新势力中仍保持差异化优势。其毛利率达 18.5%,接近理想、问界等头部品牌,且凭借 “手机 - 汽车 - 家居” 生态协同,67% 的锁单用户为十年以上 “米粉”,形成独特的用户粘性。不过,零跑汽车凭借 B10 车型交付实现销量反超,以及理想汽车的稳定表现,小米汽车需在产能提升和产品迭代(如 YU7 上市)中持续突破,以巩固市场地位。
总体而言,小米汽车周销量在 7000 台左右波动,短期受产能限制,长期增长潜力取决于新车型投放和全球化布局。若北京二期工厂顺利投产,叠加 SU7 Ultra 产能爬坡,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周交付量有望突破 8000 台,向全年 35 万辆目标稳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