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产品力:技术亮点与用户痛点并存
1. 核心技术突破
- 性能与续航:小米 SU7 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Max 版零百加速仅需 2.78 秒,最高时速 265km/h,CLTC 续航达 800 公里。其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支持 15 分钟补能 510 公里,充电效率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 智能驾驶:全系标配 Xiaomi Pilot 智能驾驶系统,Max 版配备激光雷达和双 Orin-X 芯片,支持高速领航、城市 NOA 及代客泊车。但实测显示,其城市 NOA 功能在复杂路口的博弈能力仍落后于华为 ADS 3.0 和小鹏 XNGP。
- 生态整合:基于澎湃 OS 的智能座舱实现手机、车机、家居设备无缝联动,支持 1000 + 米家设备无感连接。例如,车辆靠近时自动开启家中空调,下车后自动启动扫地机器人。
2. 用户反馈痛点
- 空间与舒适性:SU7 的轿跑设计导致第二排头部空间局促,座椅偏硬且角度不可调,长途乘坐体验不佳。
- 智驾成熟度:部分用户反映高速领航时车道保持不够稳定,夜间对静止障碍物识别存在延迟。
- 交付周期:截至 2025 年 4 月,标准版交付需等待 47-50 周,Ultra 版甚至超过 1 年,产能不足成为最大瓶颈。
二、市场表现:销量强劲但竞争加剧
1. 销量数据
- 爆发式增长:SU7 上市 27 分钟大定破 5 万台,2025 年 3 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台,连续 5 个月单月交付超 2 万台,累计交付超 18 万辆。
- 价格策略:标准版 21.59 万元起,Pro 版 24.59 万元,Max 版 29.99 万元,以 C 级车定位杀入 B 级车市场,性价比优势显著。
2. 竞争格局
- 直接竞品:极氪 001 凭借双腔空悬和猎装设计分流部分用户;智界 S7 搭载华为 ADS 3.0,城市 NOA 覆盖更广;特斯拉 Model 3 品牌溢价仍具吸引力。
- 市场份额:2025 年 Q1,小米汽车在 20-30 万元纯电轿车市场占有率达 12.7%,仅次于特斯拉 Model 3 和比亚迪汉 EV。
三、生态优势:小米的 “降维打击”
1. 智能生态闭环
- CarIoT 生态:SU7 可通过中控屏直接控制小米空气净化器、摄像头等设备,手机相册照片自动同步至车机,实现 “第三生活空间” 体验。
- 充电网络:接入 102 万根充电桩(含蔚来、小鹏等品牌),覆盖 88.1% 高速服务区,缓解补能焦虑。
2. 用户粘性
- 米粉基础:小米全球 MIUI 月活用户达 6.41 亿,其中 15% 已购买小米生态产品,为汽车业务提供天然流量。
- 社区运营:通过 “小米汽车社区” 收集用户反馈,每周更新 OTA 功能,增强用户参与感。
四、未来挑战:技术迭代与产能瓶颈
1. 技术短板
- 智能驾驶:小米自动驾驶团队规模不足小鹏 1/3,仿真测试里程仅为行业头部企业 15%,需加快端到端大模型研发。
- 供应链:依赖宁德时代电池和英伟达芯片,自研比例较低,成本控制压力较大。
2. 产能提升
- 二期工厂:北京亦庄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年产能 30 万辆,将缓解交付压力。
- 海外布局:计划 2026 年进入欧洲市场,但需应对欧盟严苛的排放法规和本地化生产要求。
五、总结:值得关注的 “科技新势力”
小米汽车凭借性能标杆 + 生态整合 + 性价比的组合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崛起。其核心优势在于:
- 技术差异化:超级电机、一体化压铸技术和澎湃 OS 生态形成独特竞争力。
- 用户洞察:精准定位 “科技发烧友” 和 “家庭用户”,平衡性能与实用性。
- 供应链整合:通过合作模式快速搭建充电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
然而,小米需在智能驾驶技术和产能爬坡上加速突破,同时应对极氪、智界等竞品的 “前后夹击”。对于消费者而言,若追求极致性价比和小米生态联动,SU7 是 20-30 万元区间的优选;若注重智能驾驶成熟度或品牌溢价,则需谨慎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