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布局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既有与传统车企的深度技术协同,也有与新势力品牌的生态互补,同时通过供应链整合强化自身竞争力。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整车制造与技术研发合作
- 北汽新能源(BAIC BluePark)
小米与北汽新能源的合作聚焦于智能驾驶系统和智能座舱开发。双方联合研发的成果已应用于小米 SU7 等车型,例如小米 SU7 的智能驾驶功能中,部分底层算法和传感器融合技术来自北汽新能源的技术积累。此外,北汽新能源的制造经验为小米汽车的量产提供了支持,尤其在供应链管理和生产工艺优化方面。
- 长安汽车
小米与长安汽车的合作更具战略深度。双方成立合资公司 “小米之家汽车”,共同开发智能电动汽车。长安汽车的制造体系(如重庆工厂)为小米汽车提供了产能保障,而小米则向长安汽车输出澎湃 OS 系统和智能生态技术。例如,小米 SU7 的部分车型采用了长安汽车的车身结构设计,并通过小米的软件优化提升了整车能效。
- 长城汽车(WEY 品牌)
小米与长城汽车旗下高端品牌 WEY 的合作集中在智能座舱领域。双方联合开发的智能交互系统已搭载于 WEY 的部分车型,例如语音助手、多屏联动等功能。同时,小米的 IoT 生态与 WEY 的车载系统实现了深度整合,用户可通过小米手机或智能家居设备远程控制车辆。
- 一汽集团
小米与一汽的合作涵盖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双方在智能驾驶、车联网等领域展开联合攻关,例如小米 SU7 的自动驾驶算法中融入了一汽的路况数据模型。此外,一汽的长春工厂为小米汽车提供了部分零部件的代工服务,尤其在传统机械部件的生产上。
二、供应链与核心技术合作
- 比亚迪
比亚迪是小米汽车的重要电池供应商,为小米 SU7 提供 73.6kWh 磷酸铁锂电池,助力其续航达 620 公里。双方还联合开发了智能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小米的软件算法优化电池充放电效率。此外,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被应用于小米 SU7 Ultra 车型,提升了其安全性和能量密度。
- 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为小米 SU7 Max 独家供应三元锂电池,占小米汽车电池采购量的 40%。双方合作开发的超电子通路技术刷新了纽伯格林北环赛道四门电动车最快圈速记录。宁德时代的 CTP(Cell to Pack)技术也被小米汽车采用,提升了电池包的体积利用率。
- 汇川技术
汇川技术为小米汽车提供驱动电机和电控系统,其电机效率达到 97.5%,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双方在电机散热、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确保小米汽车的动力性能和驾驶舒适性。
三、充电网络与生态合作
- 蔚来、小鹏、理想
小米与 “蔚小理” 在充电补能网络上展开合作,超 14000 个蔚来充电桩、超 9000 个小鹏充电桩、超 6000 个理想充电桩接入小米充电地图。小米汽车用户可通过小米 APP 实时查看充电桩动态,并支持扫码充电和即插即充服务。这种合作不仅提升了用户充电便利性,也推动了行业内补能网络的互联互通。
- 华为
小米与华为在智能驾驶和车联网领域存在技术合作,例如小米 SU7 的部分自动驾驶功能采用了华为的 MDC(Mobile Data Center)计算平台。双方还在 5G-V2X(车路协同)技术上展开联合研发,为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布局。
四、销售与渠道合作
- 建发股份
建发股份全资子公司建发汽车成为小米汽车合作伙伴,负责在厦门建设并运营小米汽车销服一体店。这种合作模式结合了建发汽车的渠道资源和小米的新零售经验,有助于快速拓展市场覆盖。
- 传统经销商网络
小米汽车采用 “直营 + 授权” 双模式,与 14 家经销商集团签约,包括汽车行业百强商和区域强商。这些经销商不仅负责销售,还提供售后服务,例如车辆保养、维修等,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
五、争议与未来展望
- 与吉利的潜在合作
尽管此前有传闻称小米与吉利在浩瀚架构上合作,但双方均未正式确认。不过,小米曾从吉利挖角核心技术人才,这可能影响未来的合作可能性。
- 自研与合作的平衡
小米汽车在强调自研技术(如超级电机、CTB 电池)的同时,通过合作快速获取制造能力和供应链资源。未来,随着自建工厂(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产能的释放,小米可能逐步减少对外部车企的依赖,转向更自主的发展模式。
总结
小米汽车的合作策略体现了 “技术 + 生态” 的双重逻辑:通过与传统车企合作快速实现量产,借助供应链企业强化核心技术,联合新势力品牌完善补能网络。这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既降低了初期进入门槛,又为长期的技术创新和生态构建奠定了基础。随着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的持续投入,其合作布局可能进一步向全球拓展,与国际车企和科技巨头展开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