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战报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7 11:12:43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战报

小米汽车 2025 年第一季度战报:交付量突破 2.9 万台,全年目标剑指 35 万辆


一、销量与市场表现


  1. 交付量持续领跑新势力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在 2025 年 3 月实现交付量 29,000 台,环比增长 21.8%,创品牌单月交付纪录。自 2024 年 4 月开启交付以来,SU7 已连续 6 个月单月交付量超 2 万台,稳居新势力车企第一梯队。旗舰车型 SU7 Ultra 自 3 月 2 日交付后,锁单量迅速突破 1 万台,成为增长核心动能。
    • 市场份额: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零售销量为 75,869 辆,在新势力车型中稳居榜首,同时在轿车销量榜中排名第四。3 月单月交付量 29,244 辆,在中大型车市场以 23.74% 的份额位居榜首,超越比亚迪汉、奥迪 A6L 等传统豪华车型。

  2. 与竞争对手对比
    • 3 月,小鹏 MONA M03 交付 47,130 辆,零跑 C10 交付 24,464 辆,理想 L6 交付 44,347 辆,小米 SU7 以绝对优势领先。
    • 2 月,小米汽车以 23,728 辆的销量排名新能源厂商第九,连续五个月销量超 2 万辆,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渗透力。


二、财务与产能


  1. 营收与盈利潜力
    •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总收入达 328 亿元,首款车型 SU7 系列全年交付 13.7 万辆,超额完成销售目标。
    • 第四季度毛利率提升至 20.4%,首次超越特斯拉同期水平(16.3%),尽管每售出一辆 SU7 仍亏损 4.5 万元,但单车毛利润达 4.4 万元,亏损主因来自前期工厂建设及研发投入。
    • 2025 年,小米汽车计划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预计全年营收突破 982 亿元,毛利率目标提升至 20% 以上,有望在 2026 年实现盈亏平衡。

  2. 产能瓶颈与扩张
    • 北京工厂一期月产能提升至 2.4 万台,二期工程预计 9 月投产后总产能将达 5 万台 / 月,可满足 35 万辆年交付目标。
    • 武汉生产基地规划占地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形成产业集聚,未来将辐射华中市场。


三、产品与技术


  1. 新车型规划
    • SUV 车型 YU7:预计 2025 年 8 月上市,定位中高端市场,瞄准特斯拉 Model Y 份额。YU7 搭载双电机系统,综合峰值功率 691 马力,续航里程最远可达 820 公里,采用全隐藏式门把手、五幅式轮毂及黄色刹车卡钳设计,内饰配备红白双拼色及碳纤维方向盘。
    • 技术储备:自研澎湃电机、HyperOS 系统已应用于量产车型,城市 NOA 功能计划 2025 年 Q2 推送。

  2. 供应链与核心技术
    • 电池与电驱:宁德时代供应三元锂电池(800V 高压平台),比亚迪弗迪提供磷酸铁锂电池,小米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布局前沿技术。
    • 智能化:德赛西威提供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几何伙伴支持自动泊车、高速领航等功能,小米自研端到端大模型架构实现智驾系统快速迭代。


四、市场布局与生态协同


  1. 线下网络扩张
    • 全国门店达 235 家,覆盖 65 城;服务网点增至 127 个,75 城实现快速响应。
    • 依托 3.96 亿 MIUI 用户基础,实现手机无感解锁、智能家居联动等差异化体验。

  2. 政策与用户反馈
    • 新能源政策:2025 年新规要求动力电池 “不起火、不爆炸”,小米 SU7 需适配新国标,可能增加技术成本。
    • 用户反馈:3 月高速事故引发安全性质疑,小米回应称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车机系统稳定性问题(如车门共振)通过 OTA 升级逐步优化。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1. 产能与交付压力
    • 当前订单积压超 40 万台,标准版交付周期仍达 10.5 个月,产能不足是最大瓶颈。

  2. 竞争与品牌力
    • 零跑、小鹏等对手 3 月交付量分别达 3.7 万和 3.3 万台,市场竞争白热化。
    • 小米汽车需通过品牌力(如 “年轻人的第一台智能轿跑” 定位)巩固用户认知,避免陷入价格战。

  3. 国际化战略
    • 计划 2027 年启动出海,与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 32.2% 形成生态协同。


总结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延续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凭借 SU7 的爆款表现和产能提升,稳居新势力第一梯队。尽管面临产能瓶颈、质量把控和竞品围剿等挑战,但其毛利率超越特斯拉、技术储备丰富、生态协同优势明显,若能在 2025 年顺利推出 YU7 并释放二期工厂产能,有望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为后续盈利和国际化铺路。
小米汽车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