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小米汽车现有产品线及价格定位
- 主力车型 SU7 系列
小米首款量产车型 SU7 定位中大型豪华科技轿车,官方指导价为 21.59 万 - 29.99 万元。其核心配置包括:
- 续航里程:CLTC 工况下最高可达 830 公里(后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Pro 版);
- 动力性能:双电机四驱版总功率 673 马力,0-100km/h 加速仅需 2.78 秒;
- 智能科技:搭载澎湃 OS 车机系统、L3 级自动驾驶硬件(需法规开放后 OTA 解锁)及小米生态互联功能。
- 高端车型 SU7 Ultra
作为赛道性能版,SU7 Ultra 预售价高达 81.49 万元,配备三电机驱动(总功率 1138kW)、碳陶瓷刹车系统及赛道级底盘调校,续航里程 600 公里,支持 5.2C 超快充技术。
- 2025 年新品规划
小米计划推出首款中型 SUV 车型 YU7,定位大五座运动 SUV,续航超 700 公里,预计售价在 25 万 - 35 万元区间。
二、市场传闻与低价信息的矛盾点
- 第三方平台的误导性信息
- 部分非官方渠道(如程力汽车集团官网、柔安车品商城)宣称小米 SU7 售价 4 万元,但这些信息与小米官网、汽车之家等权威平台的报价存在显著冲突。
- 例如,程力汽车集团官网提到的 “BJ7000MBEV” 型号实际为北京汽车集团生产的车型,与小米 SU7 无直接关联。
- 历史传闻的延续性影响
- 2017-2018 年曾有媒体报道小米与北汽合作开发低价车型,但这些计划并未落地。当前小米汽车完全自主运营,与北汽无合资关系。
- 早期传闻中的 “4 万元车型” 多为猜测,缺乏技术可行性(如续航、安全配置难以满足法规要求)。
三、低价车型的市场逻辑与现实障碍
- 成本与技术的矛盾
- 以五菱宏光 MINIEV 为例,其 3.58 万 - 5.08 万元的售价依赖于极简配置(续航 120-205 公里、无智能驾驶功能)。而小米 SU7 的电池、电机、智能座舱等核心部件成本远超同类产品。
- 若小米推出 4 万元车型,需在续航(可能低于 150 公里)、动力(功率低于 30kW)、安全配置(如无气囊、无 ESP)等方面大幅妥协,与品牌高端化战略相悖。
-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制约
-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中,国家层面最高补贴为 2 万元(报废更新),地方补贴最高 1.5 万元(如苏州市)。叠加后,小米 SU7 最低入手价约 17.59 万元,仍远高于 4 万元。
- 市场调研显示,消费者对低价电动车的需求集中在 3 万 - 6 万元区间,但该市场已被五菱、长安等品牌占据,小米作为新进入者缺乏成本优势。
四、未来可能性与建议
- 潜在市场策略
- 子品牌布局:小米可能通过子品牌(如 Redmi)推出低价车型,但需建立独立供应链和销售渠道,短期内难以实现。
- 电池租赁方案:小米已推出 “车价立减 8 万 - 10 万元 + 月租 980 元” 的电池租赁政策,SU7 Max 实际购车成本可降至 17.59 万元,但仍未触及 4 万元区间。
- 消费者决策建议
- 核实信息来源:小米汽车官方信息仅通过小米官网、小米商城及授权经销商发布,第三方平台的低价信息需谨慎甄别。
- 关注促销节点:2025 年各地政府推出新能源购车补贴(如苏州、东莞),叠加企业优惠后,SU7 系列实际成交价可能下探至 18 万 - 22 万元。
- 对比竞品车型:若预算有限,可考虑五菱宏光 MINIEV(3.58 万起)、比亚迪海鸥(7.38 万起)等成熟低价电动车。
五、总结
当前 “小米纯电动汽车 4 万” 的说法缺乏事实依据,小米汽车的主力产品仍聚焦中高端市场。消费者若对低价电动车感兴趣,可关注其他品牌的成熟车型;若期待小米的高性价比产品,建议关注其未来子品牌布局或电池租赁政策。购车前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避免被非正规平台误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