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
- 事故经过与后果
事故发生时,车辆以 116km/h 的速度行驶,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预警并减速,驾驶员接管后仍未能避免碰撞。碰撞后车辆起火,车门因电子锁断电失效无法打开,救援人员无法及时施救。家属质疑小米未主动联系并回避 “车门锁死”“AEB 系统未触发” 等核心问题,而小米官方回应称事故系 “人驾责任”,并强调车辆配备应急机械拉手,但未直接解释为何事故中未能有效使用。
- 安全设计缺陷争议
- 电子锁依赖电路:小米 SU7 的半隐藏式门把手仅支持电子解锁,若碰撞导致电路中断,机械拉手需在储物格内操作,紧急情况下难以快速开启。对比传统燃油车的机械解锁设计,这一缺陷被批评为 “将车门变成棺材板”。
- AEB 系统局限性:事故中车辆的 AEB(自动紧急制动)未触发,小米事后承认该系统 “不识别路锥、水马等静态障碍物”,而宣传中却强调 “135km/h 能急刹”。纯视觉方案在复杂路况下的识别能力不足,被指存在 “选择性失明” 的营销误导。
- 舆论发酵与标签化
事故后,部分网友将小米 SU7 与 “棺材车” 关联,既有对安全设计的批评,也有对智能驾驶技术风险的担忧。此前理想 MEGA 因外形设计被调侃为 “棺材车” 的先例,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负面联想。此外,2024 年清明期间出现的纸扎 SU7 事件,虽非官方行为,但也加剧了公众对该车型的负面认知。
小米的回应与行业影响
- 官方应对措施
小米在事故后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调查,雷军公开致歉并承诺 “不回避问题”,但未直接回应 “棺材车” 称呼。针对车门设计,小米强调 “符合国标”,但未解释为何机械拉手在事故中失效。此外,小米称事故起火 “非自燃”,推测系撞击导致系统受损,但未公布详细技术分析。
- 销量与信任危机
事故导致小米汽车销量短期下滑,3 月 31 日至 4 月 6 日销量降至 0.5 万辆,创近两个月新低。公众对智能驾驶的信任度受到冲击,部分潜在用户转向观望。行业层面,这一事件暴露了新能源车在碰撞后逃生机制、电池安全等方面的共性问题,引发对智能驾驶责任划分和安全标准的反思。
- 对比与反思
与理想 MEGA 的 “棺材车” 调侃不同,小米 SU7 的争议更聚焦于安全设计的实际缺陷。例如,特斯拉 Model Y 采用机械拉手设计,比亚迪配备双重解锁机制,而小米 SU7 的电子锁方案被指 “为科技感牺牲安全性”。此外,事故中暴露的 “人机共驾” 责任模糊问题,凸显了车企在技术宣传与用户教育上的不足。
总结
“小米棺材车” 的称呼是特定事故、设计争议与舆论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在于车辆安全设计在极端场景下的失效。尽管小米强调 “配合调查” 和 “符合标准”,但公众对智能驾驶可靠性和应急逃生机制的担忧仍未消除。这一事件不仅对小米品牌造成冲击,也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 —— 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坚守安全底线,避免将用户置于 “测试员” 的风险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