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阶段性合作:从资质借用到期满独立
- 代工生产与资质租赁(2023 年 11 月 - 2024 年 7 月)
小米汽车在首款车型 SU7 的申报阶段,因尚未获得工信部独立生产资质,选择与北汽集团旗下的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合作。
- 生产资质借用:2023 年 11 月,小米 SU7 首次通过工信部公告时,申报企业名称为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尾标为 “北京小米”。
- 生产地址与工厂:虽然资质借用北汽越野,但实际生产地位于小米自建的北京亦庄工厂(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环景路 21 号院),仅以北汽名义完成合规申报。
- 合作终止:2024 年 7 月,小米汽车获得工信部独立资质,企业名称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尾标简化为 “小米”,标志着代工关系正式结束。
- 政府与产业协同
小米汽车的资质获取与北京市政府的支持密切相关。例如,2023 年 8 月小米通过北京市政府获得发改委生产资质,而北汽作为北京市属国企,在地方产业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双方合作可能受到地方政策推动。
二、供应链深度协同:电池与产业链布局
- 动力电池合资公司
2024 年 3 月,北汽蓝谷(北汽集团子公司)与宁德时代、小米汽车共同成立北京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电芯智能制造。
- 股权结构:北汽蓝谷通过平台公司持股 39%,宁德时代持股 51%,小米汽车与京能科技各持股 5%。
- 合作目标:保障动力电池稳定供应,推动新技术在北汽极狐和小米汽车产品上的优先应用。
- 技术背景:小米 SU7 搭载的 800V 高压电池包由小米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而北汽蓝谷的极狐汽车长期使用宁德时代电池,三方合作进一步强化了供应链协同。
- 地理位置与产业链集群
小米汽车与北汽的生产基地均位于北京亦庄,形成 “上下游” 协同效应。例如:
- 零部件供应:北汽李尔等零部件企业为小米汽车提供座椅等配套,生产周期缩短至 4 小时。
- 政策与生态:北京亦庄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聚集了小米、北汽、宁德时代等企业,推动技术共享与标准协同。
三、战略互动与行业互补
- 技术交流与学习
2024 年 12 月,北汽集团党委书记张建勇带队赴小米汽车工厂考察,双方围绕产品思维、智能制造等议题展开交流。雷军表示,小米与北汽同为首都车企,将深化合作以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 潜在合作领域
- 智能驾驶:小米在车联网和 AI 领域的技术积累,可能与北汽的传统制造能力形成互补。
- 海外市场:北汽在海外市场(如东南亚、非洲)的渠道资源,或为小米汽车的全球化提供支持。
四、关系总结:从 “借船出海” 到 “生态共生”
阶段 | 合作形式 | 核心内容 |
---|---|---|
2023-2024 年 | 资质借用与代工 | 小米借用北汽越野资质完成首款车型申报,生产实际由小米自建工厂承担。 |
2024 年至今 | 供应链合资与生态协同 | 三方共建电池工厂,共享零部件供应链,形成区域产业集群。 |
未来可能方向 | 技术合作与战略互补 | 智能驾驶、海外市场等领域的潜在合作,依托北京亦庄的政策与产业链优势。 |
五、常见误解澄清
- 股权关系:小米汽车由小米集团 100% 控股,北汽集团未持有其股份。
- 代工范围:仅首款车型 SU7 在申报阶段借用资质,后续车型均由小米独立生产。
- 品牌定位:小米汽车主打高端智能电动车(如 SU7 定价 21.59 万起),与北汽旗下的极狐、北京现代等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
总结
小米与北汽的关系是阶段性合作与长期生态协同的结合:初期借助北汽资质快速上市,中期通过供应链合资深化绑定,未来可能在技术与市场层面进一步互补。这种 “借船出海” 到 “生态共生” 的路径,既体现了新势力车企的灵活策略,也反映了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的竞合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