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材料选择上展现了科技与性能的深度融合,从车身结构到核心部件均采用行业领先的材料技术,以下是其用料的详细解析:
一、车身材料:高强度与轻量化兼顾
- 超高强度钢
- 关键部位应用:小米 SU7 的 A 柱、B 柱、底板横梁等关键部位采用2000MPa 超高强度钢,强度达到行业顶尖水平。
- 混合车身结构:车身采用钢铝混合结构,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达 90.1%,整车扭转刚度达51000N·m/deg,超过布加迪威龙(50000N・m/deg)。
- 热成型工艺:部分部件通过热成型工艺提升强度,同时减少焊接点,提升车身整体性。
- 铝合金
- 前 / 后防撞梁:均为铝合金材质,前防撞梁呈 “日” 字形结构,厚度 3.29mm,后防撞梁厚度 2.2mm,覆盖车头约 80% 区域,且设计快缩区以吸收碰撞能量。
- 悬架系统:前悬双叉臂和后悬五连杆的下摆臂均为铝合金,减轻簧下质量,提升操控响应。
- 碳纤维
- SU7 Ultra 专属:全车覆盖21 处碳纤维部件,包括 1.7㎡碳纤维车顶(减重 11kg)、双风道前舱盖、后视镜、尾翼等,总使用面积达 5.5㎡,整车重量降至 1900kg。
- 工艺与性能:采用热压罐成型工艺,碳纤维部件密度仅为钢的 1/5,强度提升 40%-60%,同时提升车身刚性和抗扭性能。
- 自研泰坦合金
- 材料创新:与国家级实验室合作研发的泰坦合金,含 30% 循环铝,通过 AI 仿真筛选 1016 万种配方,经 1550 次打样,实现高强度(屈服强度≥200MPa)、高韧性(延伸率≥15%)和低碳环保。
- 应用场景:用于72 合 1 一体化压铸后地板,焊点减少 840 个,重量减轻 17%,维修成本降低(中低速碰撞仅需更换溃缩区)。
二、电池材料:安全与高效的双重突破
- 电池类型与供应商
- 磷酸铁锂(LFP):SU7 标准版搭载比亚迪 73.6kWh 刀片电池,能量密度 127Wh/kg,主打安全性和成本优势。
- 三元锂(NCM):SU7 Pro/Max/Ultra 采用宁德时代神行、麒麟电池,能量密度最高达 156Wh/kg(麒麟 II 电池),支持 16C 超充,最大放电功率 1330kW。
- 自研 CTB 一体化电池:采用倒置电芯、多功能弹性夹层等设计,集成效率提升 24.4%,底部 “防弹涂层”(聚脲基材料)耐穿刺性能提升 10 倍,通过 1050 + 项安全测试。
- 热管理与安全
- 双模热泵技术:直接热泵为座舱供热,间接热泵兼顾电池加热,-15℃无需额外开启 PTC 加热器,-20℃仍能从空气中吸热。
- 124 级电池温控算法:根据电池温度、SOC 动态调节加热策略,-10℃快充时间缩短 30%。
三、内饰材料:环保与豪华的平衡
- 环保认证
- OEKO-TEX I 级认证:内饰面料(如座椅、方向盘)通过婴幼儿皮肤直接接触标准,确保低 VOC 排放。
- 可持续材料:SU7 Ultra 标配 5㎡Alcantara® 超细纤维面料,环保复合皮质座椅,部分车型采用翻毛皮和碳纤维饰板。
- 工艺与设计
- 碳纤维座舱:SU7 Ultra 的方向盘、中控台饰板、迎宾踏板等采用碳纤维材质,搭配 Alcantara® 面料,兼顾轻量化与豪华感。
- 隔音材料:四门隔音隔热玻璃、门板发泡棉、底盘隔音棉等,车内噪音降低 2dB,高速行驶静谧性提升。
四、底盘与电子系统:性能与智能的基石
- 底盘部件
- 副车架:前副车架为双层钢板冲压焊接 H 形结构,后副车架为全框式双层钢板,提升碰撞安全性。
- 制动系统:SU7 Ultra 标配碳陶瓷制动盘(前 430mm×40mm,后 410mm×32mm),耐腐蚀性强,寿命达 20 万 - 30 万公里。
- 电子与芯片
- 自动驾驶芯片:两颗 NVIDIA DRIVE Orin 芯片,算力 508TOPS,支持端到端大模型智驾系统。
- 智能座舱芯片:高通骁龙 8295 芯片,230K DMIPS CPU 性能,3.1TFlops GPU 算力,支持五屏联动和 AI 语音交互。
五、创新材料与技术:自研与生态协同
- 泰坦合金与大压铸
- 全栈自研:自主设计 9100 吨压铸机集群,实现后地板 72 合 1 压铸,生产效率提升 45%,碳减排 352.53kg / 零件。
- 行业地位:国内唯一拥有量产自研合金材料的汽车厂商,泰坦合金配方已申请专利并持续迭代。
- 其他创新
- 铝导体线束:相比铜线束减重 30%,导电性能与安全性不变。
- 石墨烯电机:V8s 超级电机采用 960MPa 特种硅钢片,功率密度 10.14kW/kg,转速达 27200rpm。
总结:材料创新驱动产品竞争力
小米汽车通过高强度钢 + 铝合金 + 碳纤维的混合车身、自研泰坦合金、CTB 电池技术以及环保内饰材料,在轻量化、安全性、续航和豪华感之间实现了平衡。其材料选择不仅追求性能极致,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如循环铝、低碳工艺),展现了科技企业对汽车行业的深度革新。未来,随着固态电池、更高效热管理技术的应用,小米在材料领域的探索将进一步提升其产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