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事件经过与官方回应
1. 安徽高速事故(3・29)
- 时间地点:2025 年 3 月 29 日 22 时 44 分,安徽德上高速铜陵段。
- 事故概况:小米 SU7 标准版(磷酸铁锂电池,未配备激光雷达)在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以 116km/h 行驶,因施工路段改道导致系统报警,驾驶员接管后 1-3 秒内车辆与水泥护栏碰撞,随后爆燃致 3 人死亡。
- 小米回应:
- 公布行车数据:系统在碰撞前 1 秒提示 “注意障碍”,驾驶员接管后转向并制动,但因反应时间不足未能避免事故。
- 否认自燃:推测起火原因为撞击导致整车系统受损,非电池自燃。
- 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承诺 “不回避责任”。
- 家属质疑:
- 驾驶员反应时间不足:“2 秒内无法完成切换”。
- 车门锁死:撞击后车门无法打开,影响逃生。
- 小米未主动联系家属:仅通过微博回应,未提供慰问或赔偿方案。
2. 湛江碰撞事故(4・5)
- 时间地点:2025 年 4 月 5 日 5 时,广东湛江徐闻县。
- 事故概况:小米 SU7 标准版(手动驾驶状态)与电动二轮车碰撞致 2 人死亡,驾驶员逃逸后被逮捕。
- 小米回应:
- 火情由电动二轮车锂电池挤压变形引发,非 SU7 自身问题。
- 强调事故责任在驾驶员,与车辆无关。
3. 坠崖事故(2024・12)
- 时间地点:2024 年 12 月,河南巩义浮戏山景区。
- 事故概况:小米 SU7 Pro 坠崖翻滚后乘员舱完整,一家四口仅受轻伤。
- 正面案例:车主再购 SU7 MAX,称 “安全性救了全家”。
二、责任争议与技术争议
1. 智能驾驶系统的局限性
- 硬件差异:
- 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依赖纯视觉方案(探测距离 200 米),而 Pro/Max 版搭载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250-500 米)。
- 行业对比:特斯拉 Autopilot(纯视觉)曾因类似问题导致多起事故,NHTSA 报告显示 82% 案例中驾驶员未在碰撞前 1 秒内刹车。
- 系统响应逻辑:
- NOA 在碰撞前 1 秒报警,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不足(人类平均反应时间约 0.5-1.5 秒)。
- 国家监管部门指出:车企不得夸大智驾功能,需明确 “辅助驾驶” 本质。
2. 电池安全与技术差异
- 电池配置:
- 标准版: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 / 宁德时代供应),未配备电芯倒置技术。
- Pro/Max 版:宁德时代神行 / 麒麟电池,具备电芯倒置技术(热失控时向下释放能量)。
- 事故关联:
- 安徽事故车辆为标准版,起火原因存在争议(小米称撞击导致,家属质疑电池设计)。
- 新国标(GB38031-2025)要求电池热失控后 “不起火不爆炸”,标准版是否符合仍需验证。
3. 召回与质量争议
- 自动泊车缺陷:2025 年 1 月召回 3 万辆 SU7 标准版,因软件策略问题导致静态障碍物探测失效。
- 用户反馈:部分车主反映自动泊车误判、AEB(自动紧急制动)触发延迟等问题。
三、行业影响与监管动态
1. 国家出手规范智驾行业
- 宣传限制:禁用 “自动”“高阶智驾” 等词汇,需使用 “组合辅助驾驶”。
- 功能限制:代客泊车、一键召唤等功能禁止申报,严禁 “公测” 用户测试。
- 责任强化:车企需明确系统边界,承担安全主体责任。
2. 小米的合规调整
- 宣传话术:雷军直播中 “零接管” 表述可能违反新规,后续需调整。
- 技术路线:标准版智驾功能受限,未来或升级硬件(如加装激光雷达)。
四、用户建议与风险提示
1. 消费者选择建议
- 版本选择:若重视智驾安全,优先选择 Pro/Max 版(激光雷达 + 电芯倒置技术)。
- 功能认知:明确 “辅助驾驶” 非自动驾驶,需全程监控路况。
- 购车决策:参考 C-NCAP 五星评价(综合得分率 93.5%),但需结合实际事故案例。
2. 事故处理指南
- 法律诉讼:安徽事故家属计划起诉,可参考《道路交通安全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
- 保险理赔:
- 交强险与商业险覆盖第三方责任。
- 车损险需确认是否包含自燃或碰撞导致的起火。
- 小米提供 “意外保障计划”,可补购延保服务。
3. 安全使用建议
- 智驾操作:
- 双手不脱离方向盘,视线不离开道路。
- 避免在施工路段、复杂路况使用 NOA。
- 紧急应对:
- 碰撞后立即切断电源(长按启动键 10 秒)。
- 若车门无法打开,使用安全锤破窗逃生。
五、总结与展望
小米汽车事故暴露了智能驾驶技术的阶段性缺陷与行业监管滞后的矛盾。尽管 SU7 在碰撞测试中表现优异,但实际事故中硬件配置差异、系统响应逻辑等问题仍需改进。国家监管的介入将推动行业从 “野蛮生长” 转向 “规范竞速”,小米需在技术迭代与合规宣传间找到平衡。对于消费者,理性认知智驾功能边界、谨慎选择版本及保险公司,是降低风险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