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运营主体的股权架构
目前小米汽车业务由两家公司承载,但实际运营主体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2021 年 11 月成立):
- 股权结构:由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雷军持股 77.8%)100% 控股。
- 穿透控制:通过小米集团的协议控制架构,最终由雷军实际掌控。
- 运营规模:2022 年参保人数达 1219 人,是小米汽车研发、生产的核心载体。
- 小米汽车有限公司(2021 年 9 月成立):
- 股权结构:由香港公司 Xiaomi EV Limited 100% 控股,后者由开曼群岛注册的小米集团控制。
- 功能定位:可能承担资金归集或海外融资通道角色,2022 年社保缴纳人数为零,未直接参与业务运营。
二、资本运作与股权变动
1. 融资动态
- 早期阶段:小米汽车成立初期由小米集团全资投入,2021 年宣布首期投资 100 亿元,后续追加至超 300 亿元。
- 外部融资传闻:
- 雪球等平台曾报道小米汽车计划通过 B 轮融资出让 20% 股权,估值 25 亿元,但企查查、抖音百科等权威渠道未显示外部股东,小米汽车科技仍为小米集团 100% 控股。
- 2023 年市场传闻小米汽车计划融资 70 亿美元,估值 600 亿美元,但未获官方确认。
- 产业链投资:小米通过产投基金布局供应链企业(如易弗明材料科技、嘉晨电子等),但未涉及小米汽车主体的股权稀释。
2. 股权激励
- 独立期权池:2021 年小米设立 Xiaomi EV 股权激励计划,授权上限 10 亿股(占已发行股份 10%),用于激励核心团队。
- 集团层面激励:
- 2024 年小米集团向 3877 名员工及供应商授予 8344 万股 B 类普通股(零对价),覆盖小米汽车团队。
- 香港子公司向 62 名员工授予 1024 万份购股权(行权价 0.1 美元),形成长期绑定。
- 兑现机制:员工可选择在小米汽车上市后兑换股权,或通过业绩里程碑兑换为小米股票。
三、战略合作与合资布局
- 动力电池合资公司:
- 2024 年 5 月,小米汽车与宁德时代、北汽蓝谷等成立北京时代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时代北汽),小米持股 5%,主要布局电芯生产。
- 该合资公司注册资本 10 亿元,计划建设年产能 30GWh 的工厂,保障小米汽车电池供应。
- 充电网络合作:
- 2024 年 12 月,小米与蔚来、小鹏、理想达成充电网络共享协议,接入超 2.9 万个充电桩,但未涉及股权合作。
四、未来股权演变方向
- 独立上市可能性:
- 小米汽车科技的股权架构(由小米科技 100% 控股)为分拆上市预留空间,市场猜测其可能在 2025-2026 年启动 IPO。
- 若上市,小米集团持股比例可能稀释至 70%-80%,但雷军通过同股不同权架构仍将保持控制权。
- 潜在融资需求:
- 小米汽车 2024 年研发投入超 100 亿元,量产爬坡阶段可能引入战略投资者,尤其是在智能驾驶、芯片等领域。
- 产业链投资(如激光雷达、固态电池)可能通过合资或战投形式深化,但主体股权变动概率较低。
五、关键数据与风险提示
指标 | 数据(截至 2025 年 4 月) | 备注 |
---|---|---|
小米汽车科技注册资本 | 10 亿元人民币 | 实缴资本 6.66 亿元 |
小米集团持股比例 | 100% | 未引入外部股东 |
雷军表决权比例 | 64.1%(小米集团层面) | 通过 A 类股(每股 10 票)实现绝对控制 |
员工股权激励规模 | 超 10 亿股(独立期权池)+ 8344 万股(集团授予) | 覆盖研发、供应链等核心岗位 |
估值预期 | 600 亿 - 800 亿美元(市场推测) | 基于销量目标与技术壁垒 |
风险点:
- 外部融资进度:若小米汽车持续依赖集团输血,可能影响其估值与上市节奏。
- 政策与市场风险:智能驾驶事故(如 2025 年 3 月 SU7 车祸)可能延缓融资或上市计划。
- 股权架构复杂性:两家小米汽车公司的定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导致资本运作效率问题。
总结
小米汽车的股权结构体现了 “集团控股 + 生态协同” 的战略逻辑:小米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掌控核心业务,同时通过股权激励和产业链投资构建护城河。尽管市场对其独立上市存在预期,但短期内股权结构仍将保持稳定。未来,随着量产规模扩大和技术投入增加,小米汽车可能逐步引入外部资本,但其控制权仍将牢牢掌握在雷军及小米集团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