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近期确实出现了多起系统故障案例,涉及智能驾驶、自动泊车、电池安全等多个领域。以下是基于最新公开信息的综合分析及解决方案:
一、典型系统故障案例及原因
1. 自动泊车系统缺陷导致召回
- 问题描述:2025 年 1 月,小米召回 30931 辆 SU7 标准版,因软件策略问题导致授时同步异常,影响静态障碍物识别,增加泊车碰撞风险。
- 具体表现:2024 年 11 月 14 日,70 余名车主反映自动泊车时系统误判,导致车辆撞击护栏或其他障碍物。小米官方承认是系统 BUG,并承担维修费用及积分补偿。
- 解决方案:通过 OTA 升级修复软件策略,用户可通过手机 APP 或短信接收更新通知。
2. 高速智驾系统失灵与事故
- 事故案例:2025 年 3 月 29 日,小米 SU7 标准版在高速启用 NOA(导航辅助驾驶)时,因施工路段障碍物识别延迟,驾驶员接管后仍以 97km/h 撞击隔离带,导致车辆爆燃起火,3 人死亡。
- 技术争议:
- AEB 功能局限性:小米 SU7 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纯视觉方案在夜间或异形障碍物(如锥桶、水马)识别上存在不足,AEB 仅响应车辆、行人、二轮车。
- 接管时间不足:系统预警到碰撞仅 1 秒,而人类驾驶员平均接管时间需 2.3-2.6 秒,极端场景下难以有效应对。
- 官方回应:小米成立专项工作组配合调查,但未直接回应电池爆燃和车门锁死问题。
3. 电池安全与碰撞起火
- 事故分析:2025 年 3 月事故中,车辆撞击后电池迅速爆燃,家属质疑电芯倒置技术未发挥作用。小米解释称,标准版未采用该技术,且事故系剧烈撞击导致电池物理损坏。
- 技术细节:
- 电池供应商:标准版采用比亚迪或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Pro/Max 版为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事故车辆电池非宁德时代供应。
- 安全设计差异:电芯倒置技术仅用于部分版本,标准版电池通过侧向泄压设计实现同等安全效果。
4. 其他常见故障
- 倒车雷达失灵:车主反馈倒车时雷达未及时报警,导致剐蹭。
- 激光雷达故障:SU7 Max 用户提车次日出现激光雷达异常,需更换硬件。
- 智驾误判:高速行驶中系统误判导致急减速,引发追尾事故。
二、官方应对措施与用户建议
1. 软件修复与 OTA 升级
- 已发布更新:
- 2025 年 1 月,针对自动泊车问题推送 OTA 修复。
- 2025 年 4 月 4 日,SU7 Ultra 推送版本 1.5.10 更新,可能涉及智驾优化。
- 建议操作:
- 定期检查车辆设置中的 “系统更新”,确保安装最新版本。
- 保持小米汽车 APP 为最新版(2025 年 4 月 8 日更新),以接收推送通知。
2. 硬件维修与召回
- 召回范围:2024 年 2 月 6 日至 11 月 26 日生产的 SU7 标准版,可通过 VIN 查询是否在列。
- 售后渠道:
- 联系客服热线 400-182-6888,或通过 APP 预约上门取送车服务。
- 授权服务中心覆盖全国 70 + 城市,提供免费检测和维修。
3. 用户操作建议
- 智驾使用规范:
- 避免依赖 NOA 在复杂路况(如施工路段、夜间)行驶,需全程监控。
- 定期校准传感器,清洁摄像头和雷达表面污渍。
- 紧急情况处理:
- 若遇系统故障,立即切换至人工驾驶,靠边停车重启车机。
- 碰撞后若车门无法解锁,使用机械应急拉手(位于车门储物格下方)。
- 长期维护:
- 每年检查动力电机、制动系统及电池状态。
- 避免激烈驾驶,减少电池损耗。
三、行业影响与消费者权益
1. 对智能驾驶信任的冲击
- 事故可能导致消费者对 “全民智驾” 产生怀疑,影响行业发展。
- 小米需加强用户教育,明确智驾辅助性质,避免过度宣传。
2. 维权与法律途径
- 用户反馈:部分车主因维修后车辆残值下降发起维权,要求换车或补偿。
- 法律建议:
- 保留故障记录、维修单据及沟通记录,必要时通过诉讼主张权益。
- 若涉及电池或智驾缺陷,可向市场监管总局投诉(www.recall.org.cn)。
四、总结与风险提示
小米汽车的系统故障主要集中在软件策略、传感器融合及电池安全设计,反映出智能汽车技术的复杂性和成熟度不足。用户需注意以下几点:
- 及时更新系统:通过 OTA 修复已知漏洞。
- 谨慎使用智驾:在法规允许范围内,保持对车辆的绝对控制。
- 关注召回信息:通过官方渠道确认车辆是否在召回范围内。
- 强化安全意识:熟悉紧急操作流程,避免因系统故障导致二次伤害。
若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建议优先联系小米售后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