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的自动驾驶级别根据官方认证和技术标准属于L2 级辅助驾驶。这一结论基于以下核心信息:
1. 官方定位与法律合规性
小米 SU7 的用户手册、技术参数表及工信部备案信息均明确标注其为 L2 级系统。根据 SAE 分级标准,L2 级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车辆,系统仅提供组合式辅助功能(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而小米 SU7 的所有版本(包括高配版)均未突破这一限制。例如:
- 标准版(Pro 版)仅支持高速 NOA 和基础泊车辅助,无激光雷达;
- 高配版(Max 版)虽增加激光雷达和双 Orin 芯片,支持城市 NOA,但仍需驾驶员实时接管。
此外,2025 年 4 月工信部新规要求车企统一使用 “组合辅助驾驶” 表述,进一步明确了小米 SU7 的 L2 属性。
2. 技术实现与功能边界
小米 SU7 的智能驾驶系统(Xiaomi Pilot)通过以下技术实现 L2 级辅助:
- 硬件配置:标准版搭载 1 颗 Orin 芯片(84 TOPS 算力)、11 颗摄像头和 12 颗超声波雷达;Max 版增加 1 颗激光雷达和 2 颗毫米波雷达,算力提升至 508 TOPS。
- 功能覆盖:高速 NOA、自动泊车、自适应巡航等功能均属于 L2 级典型应用场景,且系统在复杂路况(如施工改道、异形障碍物)中仍需人工干预。
- 局限性:事故案例显示,系统在极端场景(如无保护左转、静止车辆识别)中可能失效,驾驶员需全程保持警惕。
3. 宣传话术与实际能力的差异
尽管小米在营销中使用 “端到端自动驾驶”“城市领航” 等术语,但这些表述属于商业宣传语言,并非技术标准定义。例如:
- “端到端” 指系统从传感器输入到决策输出的全流程优化,本质仍为 L2 级辅助,而非 L4 级完全自动驾驶;
- 城市 NOA 功能需依赖高精地图和特定训练场景,且法律上驾驶员仍需承担全责。
4. 行业对比与用户责任
对比特斯拉 FSD、小鹏 XNGP 等竞品,小米 SU7 的 L2 级定位与行业主流一致。例如:
- 特斯拉 FSD 虽宣传为 “完全自动驾驶”,但实际仍为 L2 级,且因类似宣传在多国面临诉讼;
- 小鹏 XNGP 同样标注为 L2 级,强调 “驾驶员需全程监控”。
用户需注意,L2 级系统无法替代人类驾驶,任何情况下均需保持对车辆的控制权。小米 SU7 的用户手册明确要求 “方向盘不能离手”,并在事故通报中强调 “驾驶员未及时接管” 的责任。
总结
小米 SU7 的自动驾驶级别为L2 级辅助驾驶,其功能设计、法律认证及技术实现均符合该级别定义。尽管高配版在硬件和场景覆盖上更优,但未突破 L2 级的核心边界 —— 驾驶员需全程监控并随时接管。选择 SU7 时,用户应优先关注官方技术参数,避免被宣传术语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