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品牌归属与战略定位
小米汽车的品牌归属具有明确的独立性和统一性。根据公开信息,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 2021 年 9 月,是小米集团 100% 控股的子公司,注册资本达 100 亿元,由雷军亲自担任法定代表人。这一架构表明,小米汽车并非与其他车企合资或合作的产物,而是小米集团独立运营的业务板块。从战略层面看,小米汽车被视为集团「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智能驾驶技术、车联网服务与小米生态链产品深度融合,打造「移动的智能空间」。例如,小米 SU7 搭载的澎湃 OS 系统,可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设备实现无缝互联,用户可通过手机远程控制车辆,或在车内语音操控家中的智能家电。
二、技术研发与产品矩阵
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在科技领域的积累。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已申请超 700 项汽车相关专利,涵盖自动驾驶、电池技术、智能座舱等领域。例如,小米 SU7 采用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支持 2C 超快充技术,充电 5 分钟可续航 200 公里;其搭载的激光雷达系统与全栈自研的自动驾驶算法,可实现城市道路的 L2.9 级辅助驾驶功能。在产品矩阵方面,小米汽车目前已推出首款车型 SU7(纯电轿车),2025 年计划推出第二款车型 YU7(纯电 SUV),并计划于 2026 年推出增程式 SUV,覆盖 20 万至 80 万元的价格区间。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在第三款车型上探索了「消费电子级硬件替换车规级部件」的创新模式,用户可根据需求选装智能配置,这种「硬件模块化 + 软件订阅」的策略,与传统车企的前装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三、产业链布局与合作生态
尽管小米汽车拥有独立品牌,但在产业链合作上采取了开放策略。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小米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开发高性能电池,与汇川技术联合研发驱动电机,并引入拓普集团的空气悬架系统。在充电网络方面,小米与蔚来、小鹏、理想达成合作,整合了超 2.9 万个第三方充电桩,用户可通过小米汽车 APP 实时查询并使用这些资源。此外,小米汽车还与华为、英特尔等企业在智能驾驶、芯片设计等领域展开技术合作,但其品牌标识始终以「小米汽车」独立呈现,并未采用联名或子品牌形式。
四、市场表现与品牌影响力
自 2024 年 3 月首款车型 SU7 上市以来,小米汽车的市场表现强劲。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累计锁单量超 24.8 万辆,交付量突破 20 万辆,成为新势力品牌中增长最快的车型之一。其成功得益于小米品牌在年轻用户群体中的高认知度,以及「高配低价」的定价策略 ——SU7 基础版起售价为 21.59 万元,而搭载激光雷达和双 Orin-X 芯片的 Max 版售价为 33.99 万元,显著低于同配置的蔚来 ET5 和小鹏 P7i。在品牌传播上,小米汽车延续了小米「高性价比 + 极致体验」的调性,通过雷军亲自站台、抖音直播发布会等方式,强化了「科技普惠」的品牌形象。
五、行业地位与未来挑战
目前,小米汽车已跻身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2024 年 9 月单月批发销量达 1.35 万辆,市场份额约 1.8%。其竞争优势在于:1)依托小米生态链的成本控制能力,实现硬件利润低于 5% 的「手机式定价」;2)通过 MIUI 系统与小米硬件的深度整合,构建差异化的智能座舱体验;3)快速迭代的 OTA 升级能力,例如 2025 年 3 月推出的 SU7 Ultra 版本,通过软件升级将零百加速提升至 2.68 秒。然而,小米汽车也面临挑战:一是产能爬坡压力,其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为 15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后将提升至 30 万辆,但当前订单交付周期仍长达 21-24 周;二是品牌认知度仍需突破,尽管 SU7 在年轻用户中受欢迎,但在传统豪华车市场仍需建立高端形象;三是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进度,小米计划在 2025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但目前仍以 L2 级功能为主。
总结
小米汽车是小米集团自主创立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其定位既不同于传统车企的保守路线,也区别于新势力品牌的激进打法,而是通过「科技 + 生态」的双轮驱动,在市场中开辟出独特的竞争路径。未来,随着小米汽车二期工厂投产和更多车型上市,其品牌影响力有望进一步扩大,但如何在保持性价比优势的同时提升品牌溢价,将是其长期发展的关键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