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2025 年 1-2 月城市销量排名及特征
1. 1 月销量 Top20 城市
- 杭州(2252 辆):以绝对优势位居榜首,销量远超其他城市,成为小米汽车的核心市场。
- 武汉(1317 辆):华中地区销量最高,门店覆盖密集(如光谷、汉口等商圈)。
- 上海(1265 辆):一线城市中表现最佳,与当地新能源政策支持(如免费绿牌)密切相关。
- 北京(1248 辆):尽管工厂所在地,但受限于北方冬季续航问题,销量仅列第四。
- 广州(1219 辆):南方传统汽车消费重镇,小米之家布局覆盖天河、番禺等核心区域。
- 深圳(1213 辆):科技产业集中,消费者对智能汽车接受度高,南山、福田门店贡献显著。
2. 2 月销量 Top20 城市
- 杭州(1759 辆):连续两月蝉联冠军,市场热度持续。
- 深圳(1362 辆):超越上海跃居第二,可能与春节后促销活动有关。
- 上海(1334 辆):保持稳定,浦东、静安门店客流量居首。
- 成都(1216 辆):西南地区唯一进入前五的城市,门店覆盖春熙路、太古里等商圈。
- 广州(1158 辆):与 1 月基本持平,番禺交付中心产能支撑本地需求。
- 北京(826 辆):排名下滑至第十,北方市场整体表现较弱。
二、区域市场分析
1. 南方市场主导
- 前 10 城市中 8 席为南方城市:杭州、深圳、上海、成都、广州、武汉、南京、苏州均位于秦岭 - 淮河以南,占比达 80%。
- 气候与续航因素:纯电动车在北方冬季续航衰减明显(如北京用户反馈冬季续航缩水约 30%),而南方城市气候适宜,消费者更倾向选择纯电车型。
- 政策支持:南方城市如杭州、深圳等地对新能源汽车提供充电补贴、不限行等政策,刺激了销量增长。
2. 北方市场表现疲软
- 仅北京、郑州进入前 10:北京因工厂所在地和政策支持(如新能源指标)勉强入围,郑州则依托中部交通枢纽地位。
- 东北、西北地区零上榜:哈尔滨、西安等城市因冬季寒冷、充电设施不足,销量低迷。
三、典型城市案例
1. 杭州:现象级市场
- 销量领先原因:
- 本地供应链支持:杭州拥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电池企业,供应链成本优势明显。
- 互联网用户基础: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年轻消费者对小米生态接受度高。
- 政策红利:杭州对新能源汽车提供最高 2 万元地方补贴,且充电桩建设密度全国领先。
2. 东莞:区域市场亮点
- 1 月中大型车销量第一:东莞 1 月中大型车销量榜中,小米 SU7 以 353 辆夺冠,超越雷克萨斯 ES、奥迪 A6L 等传统豪华车型。
- 制造业优势:东莞作为 “世界工厂”,吸引大量高收入产业工人,对 20 万元级智能汽车需求旺盛。
- 门店布局:高埗交付中心(广东省东莞市高埗镇高昌路 6 号)辐射周边,提供快速交付服务。
四、销售渠道与市场策略
1. 门店扩张加速
- 2025 年 3 月数据:全国门店总数达 235 家,覆盖 65 个城市,新增门店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如淄博、保定)。
- 服务网络:服务网点增至 127 家,覆盖 75 个城市,重点提升三四线城市售后能力。
2. 产能与交付压力
- 订单积压: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累计锁单超 43 万台,剩余未交付订单约 15 万台,交付周期最长达 49 周(约 11 个月)。
- 工厂布局:北京工厂满负荷生产,计划 2025 年启动第二工厂建设,缓解产能瓶颈。
五、未来趋势预测
1. 区域分化加剧
- 南方市场:随着门店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如 4 月计划新增 33 家门店),杭州、深圳等核心城市销量将保持稳定,而长沙、合肥等新一线城市增速可能加快。
- 北方市场:短期内难有突破,需依赖技术升级(如固态电池)改善冬季续航表现。
2. 政策与竞争影响
- 补贴退坡:2025 年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已完全退出,地方政策(如杭州、深圳)成为关键变量。
- 竞品冲击:特斯拉 Model 3 改款、小鹏 P7i 等车型降价,可能分流部分小米汽车用户。
数据说明
- 统计口径:分城市销量数据主要基于交强险上险量,与实际交付量存在一定差异(通常上险量滞后交付量 1-2 个月)。
- 数据来源:CNMO 科技、中关村在线、太平洋汽车网等第三方机构,以及小米汽车官方交付数据。
如需获取实时销量动态,建议关注小米汽车官网或乘联会月度报告。
